一战让大唐输光家底,陈涛斜的火牛阵为何成笑柄?主帅被赵括附体

爱百科 60 0

  随着河西、陇右、安西兵马的集积,唐肃宗手上有了五六万大军,原本惴惴不安的心开始萌动了。

  作为一个非法登基的皇帝,唐肃宗的压力很大。老爸唐玄宗虽然妥协了,但掉了牙的虎依旧是虎,兄弟们散布各地,如群狼一般窥视着他的皇位。

  唐肃宗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倘若不能完成平叛大业,他的小身板是经不住撕咬的。连亲手养大的弟弟李璘都开始跟自己叫板,擅自在江陵一带自立山头了。

  所以,他需要一场胜利来宣誓自己的主权,来获得大唐子民们的欢呼和拥戴。

  但唐肃宗又很命苦,帝国47万边军,被安禄山搞走了18万,潼关一战又折损20万。为了凑齐平叛的人马,河西、陇右、安西几乎被抽空了,连散兵游勇全都算上,这才攒了这么一点家底。

  有胜于无,想想当初北上灵武的途中,只能靠几百名侍卫抵挡散兵、盗匪的袭扰,如今已经算是“小中产”啦。

  不过,靠这么一点兵力平叛就显得有点自不量力了,该如何破局呢?

  唐肃宗像个卖茶叶蛋攒了一袋子零钞的大爷,攥紧了钱袋子,怀着几分激动,几分期盼,几分紧张的心情,四下里寻找新的暴富机会。

  机会说来就来,一位“投资大神”从天而降,此人如同诸葛再世,给唐肃宗指了一条光明大道。

  他就是房琯,唐玄宗派来支援唐肃宗的宰相。

  ☞伶牙俐齿腹中空空的伪诸葛

  房琯是武周时期宰相房融的儿子,原本可以靠家族余晖走进官场的他,却别出心裁,走了一条“非典型仕途”。

  少年时期,房琯也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变得很老成,居然过起了隐居生活,在伊阳山读书,与世隔绝十几年。

  有点想不通,古代父母的心都那么大吗?不怕儿子被狼叼走?也很奇怪,小小少年怎么会产生遁世的想法,难道缺少家庭的温暖?

  事实证明,年轻人的心性不稳,终究抵挡不住仕途的诱惑。27岁那年,唐玄宗封禅泰山,房琯以一篇《封禅书》惊动了宰相张说。

  张说是文坛领袖,对文学之士颇有照顾,被认为是奇才的房琯,就这样靠一篇文章得到张说的赏识,走进了官场。

  不过房琯的仕途并不顺,每当他熬到“中级职称”时总是掉链子,可是一到地方当县令,他就显示出卓越的政绩。

  这不就是一位才具有限,应付一般事务游刃有余,却无力应对复杂政务的官员嘛。

  人生的机遇有时候来得莫名其妙,房琯就是如此,原本在基层和中层来回晃荡的他,却因为“安史之乱”一步登天。

  天宝十五载六月的一个早上,时任宪部侍郎的房琯发现长安乱了,皇宫空了,再一打听,原来皇帝半夜跑了。

  跟随唐玄宗一起出逃的,除了部分皇家子弟外,还有朝中的重臣,像房琯这种边缘人物自然只能当弃儿。

  房琯迅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抛弃家人,去追赶唐玄宗。他一路奔驰,终于在普安郡追上了唐玄宗一行。

  那年头,大唐前途不明,连宰相、驸马都成群结队地投靠了安禄山,有几个人愿意追随流亡天子呢?

  于是唐玄宗鼻子一酸:加官,从今往后你就是宰相了。

  这经历,跟中了彩票似的,你说魔幻不魔幻?不,对房琯来说,更魔幻的还在后面。

  一个月后,唐玄宗接到儿子的报喜:俺当皇帝了,恭喜您升级为太上皇了。

  对儿子的背叛,唐玄宗还算理智,他也没那个心气了,因此他干脆将房琯,和另两位宰相韦见素、崔涣一起打发到了灵武。

  唐肃宗对父亲塞过来宰相其实是不大情愿要的,韦见素和崔涣很快被他撸掉了,唯独房琯,竟然被他视为自己的诸葛亮。

  那一天,房琯口吐芬芳,迅速折服了唐肃宗:“道当时利病,箝索虏情,辞吐华畅,帝为改容。琯既有重名,帝倾意待之,机务一二与琯参决,诸将相莫敢望。”

  历史上著名的君臣会谈很多,比如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邓禹与刘秀的“邺县对”,韩信与刘邦的“汉中对”,鲁肃与孙权的“江东对”等等。

  很遗憾,房琯提出了什么奇谋史书一字未载,因为后来的结果表明,记载那玩意儿纯属浪费纸张,老房就是个光说不练的花架子,连赵括都不如。

  遗憾的是唐肃宗中毒了,像个小迷弟似的将自己的股本全都交到了房琯的手里。

  ☞一战输光东家的所有股本

  在房琯的宏伟蓝图中,收复两京就是重头戏,我估计正是这个原因让唐肃宗陷入不能自拔,因为这正是他最关心的一笔投资。

  房琯说得天花乱坠,反正唐肃宗也是个军事盲,两个“睁眼瞎”相互吹捧,一场收复长安的计划就这么儿戏般地敲定了。

  估计赵括都要哭了:俺好歹纸上谈兵谈了几十年唉。

  唐肃宗开出的待遇也很惊人,直接授予房琯天下兵马元帅,持节、招讨西京、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可自行选择佐官。

  于是一群书呆子进入房琯的帐下:邓景山、李揖、宋若思、贾至、魏少游、刘秩、王思礼。这些人当中,除了王思礼浸淫军营多年外,其他都是“之乎者也”。即便王思礼,也不善于打仗。

  面对叛军铁骑,房琯却放出大话:“曳落河算个球,我帐下刘秩才是高人。”

  唐肃宗被忽悠得热血沸腾,五万大军就这样被房琯带进了死亡陷阱,陈涛斜之战拉开战幕。

  陈涛斜其实应该叫“陈陶泽”,是位于长安西北、渭河北岸的一块沼泽地。其东面就是渭河三桥之一的中便桥,西面就是西便桥。

  叛军迎战的兵力不足,只有一万人,但将领却是大名鼎鼎的安守忠,安禄山帐下的四大猛将之一。

  得知唐军即将到来,安守忠立刻率军从中便桥渡过渭河,抢先占领了陈陶泽的有利地形。

  房琯分兵三路,杨希文率南军,从宜寿进军;刘悊率中军,从武功进军;李光进率北军,从奉天进军。南军约一万人,中军和北军各约两万人。

  在唐肃宗的催促下,房琯不等南军到位,便亲率北军和中军进入战场。

  等两军相遇时,安守忠几乎惊呆了:嘛意思?穿越啦?咋还用上了兵车战术了呢?

  兵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战术,那是马匹的数量不足,装备落后的条件下的战术,后来被机动性更强的骑兵战术所替代。到这个时候,兵车战术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一千年了。

  房琯居然从故纸堆里淘宝,复活了兵车。

  除了兵车,房琯又在阵前配置了2000辆“重型坦克”——牛车,两侧配以步兵和骑兵。

  房琯的战术是,前面用“牛魔王”猛冲,打乱敌人的阵型,中间再以兵车掩护,两侧步兵与骑兵最后出击,捡胜利果实就行了。

  然而事与愿违,安守忠太不守规矩,他居然无视动物保护,顺着风向敲锣打鼓,把“牛魔王”搞疯了。牛脾气一上来唐军也控制不住了,乱七八糟地乱闯,把唐军先冲了个稀里哗啦。

  接着安守忠又出“浑招”,他一声令下,火把纷纷飞入牛群,烧得牛魔王们皮开肉绽,掉过头来踩着唐军就往回跑。

  唐军被自家的“火牛阵”踩得东倒西歪,叛军趁机发动了进攻。那些兵车全都趴窝,想往回跑也跑不过骑兵,等着挨刀。

  腿长一点的士兵们被赶进了陈陶泽,动弹不得,眼睁睁地看着叛军挥刀过来。

  半天时间,四万大军全军覆没。

  轮到房琯疯了,隔了一天,南军进入战场,这一次更简单粗暴,就是一个肉搏战。但战斗没打多久唐军就败了,因为指挥官杨希文不跟房琯玩了,投降安守忠了。

  就这样,房琯轻轻一挥手,败光了东家所有的股本。

  ☞陈涛斜失利带来巨大危机

  陈涛斜之战的失利对唐军来说简直是致命性的,唐肃宗得到战报几乎晕倒。

  前面我们交代了,大唐的兵马几乎丧失殆尽,这五万还是东拼西凑,连歪瓜裂枣都算进去,才凑了这么点人马。

  一次战斗就输得光光,谁能承受得起这种打击?

  您可能会说,不对,还有一支部队呢?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朔方军呢?

  没错,朔方军确实还在,而且是眼下相对完整的边军,大约有三万人。几个月前,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连续打了几场胜仗,又带回了部分河北团练兵,凑齐了5万兵马。

  不过,朔方军对唐肃宗来说,有点如鲠在喉的感觉。

  “安史之乱”是如何爆发的?藩镇制度就是病根,节度使们军事、行政、财权、人事权一把抓,那些军爷们相互之间形成了牢固的利益体,根本不听朝廷的招呼。

  从这个角度讲,朔方军跟安禄山的范阳、平卢、河东一样,都是个隐形炸弹。

  一场叛乱,倒是让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四镇彻底歇了,但却让朔方军成了朝廷唯一的依赖。

  唯一的依赖就意味着脱缰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唐肃宗对它既想用,又不敢用。

  正是这心理,才有了后来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不停遭遇打压的事件发生,也有了郭子仪死后,朔方军不断出现叛乱的情形。

  可以这么说,中唐以后藩镇的彻底失控,就始于朔方军。

  陈涛斜之战的失利,恰恰是唐肃宗打压朔方军的开端,从这时候开始,朝廷与朔方军的恩怨一发不可收拾,藩镇的危害也愈演愈烈。

  从这个角度讲,房琯祸害不前呐。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