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需要烫酒的原因不复杂:
第一,完全是为了安全。
高度数的蒸馏酒是元代才开始出现的,之前都是酿造酒。
即便蒸馏酒这种烈酒出现之后,明清时代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喜欢喝酿造酒。
酿造酒主要是黄酒、米酒等,口感很好,营养比较丰富。
不过,酿造酒却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酒中的甲醇超标。
甲醇是有毒的,即便饮用含有微量甲醇的酿造酒,时间长了也会慢性中毒。最常见的症状来自眼睛,比如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
甲醇还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急性胰腺炎、心律失常、转氨酶升高和肾功能减退等等。
简而言之,甲醇中毒的话,重则送命,轻则伤害神经和内脏,尤其伤害眼睛。
古代酒鬼经常双目失明,比如安禄山晚年几乎成为盲人,就是这个原因了。
古人不明白什么甲醛、乙醛中毒,只知道直接喝酿造酒容易上头,也就是饮酒后连续几天不舒服。
不过,喝酒喝了几千年,总会留下一些经验。
古人发现只要喝酿造酒前,将酒加热到一定温度,喝了以后就会减少不适感。
所以,古人喝酒一般都要先烫酒或者温酒。
今天,这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酿造酒的甲醇和乙醇混在一起,但甲醇的沸点比较低(只有60多度)、易挥发,乙醇沸点则有接近80度。
饮酒前将酿造酒加热,就可以挥发大部分甲醇,却能保住乙醇,也就是保住酒精。
烫酒完全是中国古代饮酒的经验总结,最大程度减少饮酒者的身体损害!
第二,喝酒的习惯。
古代小说中,冬季饮酒几乎没有冷饮的。
《水浒传》中林冲在冬天去集市喝酒,店家一定要烫酒招待: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
林冲后来在山神庙里面没法生火,只能喝葫芦里面的冷酒: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他却把葫芦冷酒提来便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其实酿造酒的度数很低,尤其是一些乡下地方,酿造酒几乎相当于酒精饮料。
还是《水浒传》中,杨志一伙为什么在黄泥岗上买酒吃?他们明明要挑担赶路,大中午喝酒岂不误事?
因为这种酒度数很低,等于饮料一样,十几个人喝一桶根本不会醉。
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如果是今天的高度数白酒,神仙也喝不了这么多碗。武松不要说打虎,直接恐怕就要送医院抢救了,甚至直接拉到火葬场。
秋冬天喝这种饮料,烫热了喝也是寻常事,当作热饮来喝。
直到今天,很多地方还有热饮黄酒的习惯。只是热饮黄酒时要注意加热时间,毕竟乙醇挥发过多,会改变黄酒的味道。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