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王勾践战败后在吴国当人质,甚至为吴王尝粪等事情在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心中都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了。甚至也有传说说勾践最后打了胜仗之后,其妻子却自杀了。可是如果依据正史,并不存在勾践发妻自杀的情况,勾践两口子也没在吴国当过人质;至于其他更为博人眼球的情节,诸如勾践为夫差当牛做马、甚至品尝其粪便,他的妻子被人羞辱.....实际上都是后世文学作品的杜撰。
诚然,越夸张、越戏剧化,就越能体现“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艰辛、难得与荡气回肠,也更符合后世“男子汉能屈能伸”的处事理念。
不过,如果我们真的把上述夸张情节当真,难免会过于脸谱化历史人物,显得他们腹黑又天真、歹毒又愚蠢,压根不像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实际上,吴王夫差并不是傻瓜,不可能会被勾践无底线地认怂忽悠;勾践也没那么卑劣,不至于为了苟且而毫无底线。
吴、越的博弈,本质上是春秋两大顶级政治团队的较量,也是传统政治伦理面对残酷现实的一次大溃败。真实的历史,比文学作品中的描绘更高级、更有参考价值,也更有难度。
吴、越之间,原本其实谈不上争霸,两者压根不是一个量级。甚至连吴国卷入中原争霸,也是大国博弈的产物。
吴、越原本都被视为“蛮夷”,共同臣服于同被中原鄙夷的楚国。晋楚争霸期间,楚国大夫巫臣因故投奔晋国,采取“远交近攻”之策、联吴攻楚。身边的大国纷争,让越这个小国也难以独善其身,曾被迫协助楚国抗吴。勾践之父允常在位时,就时常与吴王阖庐互相攻伐,还曾趁着吴军攻楚之际抄其腹地。
伍员
到了伍子胥攻破楚都、吴王阖闾如日中天之后,越国的处境越来越不妙。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借着允常逝世、勾践即位之机,吴王阖庐大举入侵。
面对这一下马威,勾践孤注一掷、兵行险着,不断派遣勇士冲向吴军阵前自杀,以此成功地转移了对方注意力、依靠奇兵突袭获胜。
勾践虽然“正当防卫”成功,但也与吴国结下了血海深仇。被乱箭射伤的阖庐临终前再三告诫儿子夫差,不可忘记杀父之仇。
这就注定了吴、越是生死冤家。
夫差即位后的两年内,致力于埋头发展、积蓄力量,以报杀父之仇;而勾践自然也不会束手就擒,听说对方憋着一股气厉兵秣马、磨刀霍霍,他首先忍不住了。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他不顾范蠡的劝谏、执意伐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夫差集结的举国精锐,勾践遭到惨败,最终只能聚拢起五千名残兵退守会稽山,宛如一头困兽。
夫差
历史发展到这里,夫差、勾践俩人之间有道德高下之分、有对错之别吗?没有,不同诸侯国之间斗争本就是丛林法则,没道理可讲;结果的不同,只是由实力、战略的高低决定。
无论如何,勾践输了。此时他有两种选择:鱼死网破、壮烈赴死,或者低头认怂、甘当小弟。但我们都知道他选择了第三条路:先认怂,再积蓄力量、借机报复。
据《史记》记载,勾践通过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得到了吴王夫差的赦免,得以解除会稽之围。归国后,他一边卧薪尝胆、把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同时安排范蠡、柘稽前往吴国当了两年的人质。
根据正史记载,虽然当初勾践在求和时曾表态:“勾践请为臣,妻为妾”,但这只是一种态度的表示。在达成和平协议后,双方的行动也相当简单:吴国是“卒赦越,罢兵而归”,越国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随后才有了勾践派遣人质、赠送礼物的动作。
由此可见,从始至终,都没有勾践夫妻在吴国做牛做马的记载。
那么,夫差为啥会放了勾践一马?夫差也算是颇有雄才之主,不可能比一般人傻。他的顾虑有二:其一,吴越实力相差较大,但若想一口吞并越国,吴国也将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文种面见夫差时也多次强调了这一点;其二,为父报仇,只是夫差的一个小目标。在那时,任何有为之君都有称霸中原的梦想。但要实现这一大目标,仅仅依靠武力还不够,必须像当初的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既要足够强大、还得讲究信义,以获得周王室以及诸侯的认可。
勾践
因此,夫差之所以答应放勾践一马,绝不可能是因为对方做牛做马、毫无尊严,而是基于时代要求、现实需求的考虑——既向天下昭示自己的胸怀,又希望腾出手来问鼎中原。
夫差以为自己所有君侯都会像自己一样遵守潜规则,但他显然低估了勾践的隐忍与阴鸷。不过,当时的吴国并不缺少洞若观火之人——伍子胥,这才是勾践的真正对手。
伍子胥、伯嚭,是吴王夫差的左膀右臂;但相对于贪财、短视的伯嚭,伍子胥自身经历丰富,辅佐过吴王阖庐,政治经验高人一等,他一眼察觉出句践的小九九,多次提醒夫差提防勾践、必须灭之而后快。
如果夫差听了伍子胥的,勾践早就完了。然而,这位顶级智囊有个毛病:性情过于耿直,说话不转弯,经常有一说一、毫不顾及夫差的心思。与其相反,伯嚭则极其善于奉迎,更受夫差宠信。
于是,勾践针对上述情况,从四个方面铺开了自己的复仇大计:
首先,在强化自身团队的同时,削弱对方的实力。
文种
勾践麾下有文种、范蠡、逢同等当时的顶尖人才,但吴国的伍子胥也让他如坐针毡。于是,他利用伍子胥的性格缺陷,通过持续贿赂、交好伯嚭,帮助其争宠、稳固权位,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离间夫差和伍子胥的君臣关系,最终将后者逼迫自尽。
其次,利用夫差称霸中原的野心,积极拱火。
虽然越国比吴国弱小,但吴国的客观实力,实际上也无法支撑问鼎中原的野心。但越是这样,勾践越要鼓励夫差踏上这条道路。纵观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勾践不断迎合、配合夫差,为其北上提供精神与物资支持,以便对方遗忘自己,并且逐渐消耗国力。
其三,联络夫差的敌人,最大程度孤立吴国。
夫差一度在“黄池会盟”上取得了霸主地位,但代价是得罪了无数人:本就有深仇大恨的楚国,被夺去了霸主之位的晋国,愤愤不平、担心吴国兵锋的齐、鲁、宋等国。通过主动联络这些诸侯,句践将夫差塑造成了孤家寡人。
其四,发展自身实力。
这一点我们比较熟悉,勾践在国内常年卧薪尝胆。为了鼓励生产,他亲自下田耕作,夫人亲手织布,俩人吃饭从来没有肉菜,衣着也极尽简朴;他极力拉拢人心,对人才彬彬有礼,甚至可以放下身段、委屈自己;他善待百姓,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以此团结人心。此外,他还采取了众多鼓励生育的政策,以强化“人口”这一关键资源。
夫差
就这样,由于自己的雄心壮志,夫差彻底掉进了勾践的陷阱。多年的征战,让吴国上下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国力也遭到重大削弱;对外,则得罪了一众大大小小的诸侯,为了虚名,夫差付出了太多。
眼见时机成熟,勾践对夫差发动了致命背刺。据史料显示,越军包围了吴都整整三年之久,竟然没有一个诸侯国出于势力制衡的目的前来搅局,可见吴国得罪了多少人。
最终,夫差羞愧自杀,吴国彻底消失,开创了春秋时期大国覆亡的先河。
纵观历史,任何大国的毁灭,极少是由于单纯外力导致,大多是祸起萧墙、由内患引起。从一般标准来看,吴王夫差称不上昏君、暴君,他的失败,只是因为战略上掉入了敌人挖掘的陷阱。也许在他看来,自己宽宏大量、饶了勾践一命,对方没理由恩将仇报。只可惜,时代已经变了,人心也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