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长平之战大败而归,为什么李牧面对秦军却能做到百战百胜?
当然,笔者知道,当我打出这个题目的时候,就会有许多人不信了。
确实,说李牧“百战百胜”确实是有点夸张了,李牧他老人家在正史里击败秦国的记录,只有两次。
1.长期坐冷板凳的李牧
在赵悼襄王时期,李牧并没有受到重用,反而长期处于“冷板凳”状态。
因此,长平之战乃至邯郸之围结束后,虽然秦国与赵国之间有着极其密集的战争,但我们却连李牧的影子都看不见一个。
自从李牧他老人家在北方带领军团大破匈奴,以及在公元前243年,讨伐燕国,攻得两座城池之后。
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李牧都是一个“隐形人”。
不管是面对秦国的战争里,还是攻打赵国,还是没有李牧的身影。
在如此繁多的战争中,如此具有军事天分的李牧是怎么“坐冷板凳”的呢?
据目前考古学界的最新发现,赵悼襄王之所以弃用李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
赵悼襄王三年,他老人家爱上了一个歌女出身的寡妇,并执意要立她为正妻。
PS:这个女人就是后来赵王迁的生母。
李牧站在国家大义的立场上,自然是坚决反对,因此和赵悼襄王闹得很不愉快。
赵悼襄王本人心胸狭隘,因为这件事,他从此记恨李牧,并再也没有给过李牧实权。
赵悼襄王去世后,年轻气盛的赵王迁继位。
趁赵国权力交接的时候,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二年),秦国派重兵攻打赵国。
在秦国将领桓齮的带领下,秦军奋勇向前,虽然赵国也极力应对,但终究还是败下阵来,平阳和武城都被秦国占领。
之后,随着秦军的不断追击,超过十万名赵军埋骨沙场。
这对长平之战之后,早就元气大伤的赵国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灾难。
面对亡国的危险,赵王迁终于想起了那个冷板凳坐了十多年的老将——李牧。
而李牧就在国家最危险的时刻,临危受命,成为了赵国军事上的最高统帅,并到达了作战最前线。
2.宜阳之战,力挽狂澜
在秦国名将桓齮(有人认为这就是“樊於期”,因为燕和秦之间的语言差异,所以才形成了误解)。
桓齮此时已与赵国交战一年多了,连续不断的胜利早就让他开始飘飘然了。
桓齮并没有对前来征战的李牧施以颜色,因为在他心里,李牧和之前自己的手下败将并没什么区别。
更何况当时的桓齮(yi)曾经多次率领大军进攻赵国,就如同在自己的后花园一样,根本没什么压力。
哪怕秦军的位置非常尴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赵国的两面围剿,但桓齮还是没有放在心上。
“骄兵必败”
虽然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在《史记中》只有短短数言的记载:“大破秦军于易安,走秦将桓齮”,实在是有些“简略”。
但大家看到秦始皇日后焚烧诗书的行为中,就能看到他老人家对这种“败仗”到底有多生气。
因为秦军伤亡惨重桓齮(也就是樊於期)才在战败之后,连家都不敢回,只好流亡燕国,并且成为了“荆轲刺秦”最好的“礼物”。
因为之前桓齮歼灭的十万赵军来看,这次秦国死的军队绝对超过十万,所以他老人家的过才会大于功。
宜安之战以后,秦国军队被打的溃不成军,仓皇而逃,李牧自然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在李牧的“痛打落水狗”之下,秦国不仅吐出了这次占领的赵国土地,甚至连之前更早攻占的城池都没有“把握住”,亏得“苦茶子”都没了。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桓齮害怕秦王诛杀自己,连夜逃亡了燕国,连家都不敢回。
这也是后人猜测桓齮(yi)是樊於期的最重要的原因。
一年之后,不甘心失败的秦国卷土重来,他们两路出兵,一路攻打邺城,另一路攻打太原。
就在赵国举国大唱“投降”论调的时候,李牧再次站了出来。
哪怕赵国此时的国力早就不能和秦国抗衡了,李牧还是临危不惧,创造了军事战争史上的奇迹。
据《战国策》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
虽然这次赵国赢的很是“惨烈”,但秦国付出的代价更多。
之后的秦国罕见出现了军事上的“真空期”,连续三年没有攻打赵国。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国的伤亡惨重。
后来很可惜,李牧没有了出手的机会,我们再也没法看到秦国与赵国之间精彩的巅峰对决了。
杀掉李牧之后,赵王迁自毁长城,赵国成了秦国的一个郡。
最后,笔者也不过多吹捧赵国,就算李牧不死,赵国充其量也就多撑一段时间。
因为当时的秦国在吞并韩国之后国力进一步增强,反观赵国的国土却在不断缩小,与秦国差距越来越大。
李牧确实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军事将领,但单靠一个李牧想要磨平两国之间的差距,显然是一个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