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青铜透光镜曾引起了沈括的好奇

爱百科 87 0

古代的发明创造总能给现代人许多的惊喜。

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出现了很多响当当的“神器”,使其与同期的罗马帝国并列成为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文明帝国。

大汉“神器”里面有能够减少空气污染的雁鱼铜灯、长信宫灯、铜牛灯,有当时用来计算道路里程的记里鼓车,有利用水力来春米、去粮食壳皮的水碓,更有天平式的湿度计及青铜卡尺等很多“逆天”的“黑科技”。后来,考古学家又给大家展示了另一个神奇的物件——“透光镜”。

古代早期的镜子是用金属制作的,材料多是铜锡合金,也就是古人说的铜镜。制作铜镜时,古人会先制作一个铜盘,然后把铜盘的一面磨光。光滑的铜面可以反光线,于是可以拿当镜子用了。

到了汉代,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铜镜,后人称之为“透光镜”。表面看来,“透光镜”跟常用的铜镜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当阳光照到镜面奇迹就发生了。镜子背面的铭文、图案,甚至用来穿戴的镜纽都会被反射到墙上,“透光镜”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玻璃是会透光的,但金属却不行,可是为什么铜镜背上的纹饰会现在墙上呢?古人一直没有给我们答案。

沈括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是这样记载的:“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但沈括的解释并不足以真正解开“透光镜”的奥秘。

近些年,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研究,铜镜透光的秘密才真正被解开。

原来,这种“透光镜”之所以能够透光,是因为镜面的曲率是不同的。

在铸造过程中,镜背的花纹图案凹凸处厚薄不同,经凝固收缩而产生铸造应力,铸造后经研磨又产生压应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质上的弹性形变。

当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弹性形变叠加作用,使镜面与镜背花纹之间产生相应的曲率,而这些凭肉眼是看不出来的。

所以,当光线照射在镜子上时,肉眼看到的是光照射在了平滑的镜面上,实际上光却照射在了曲率不同的纹理上,出现了不同的反射光线,于是铜镜就投射出了花纹。

透光镜

“透光镜”就是这么形成的。

几千年前就有这么高超的铸造工艺,不得不让人佩服。

可以说青铜透光镜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的一抹余辉。为什么这样讲呢?

熟悉中国青铜器的人都知道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商晚期西周早期达到历史巅峰,从技术层面上讲,此后基本上没有实质上的突破和进展,直到西汉时期,奇迹出现了,这个奇迹就是见日之光铭青铜透光镜。但这个奇迹的发生是有其特定条件的:

社会条件:西汉时期青铜器走下了礼器和兵器的神坛,进入了日常生活领域,铜镜是一大项;技术条件: 铜镜成分中锡、铅比例,镜身厚度及镜面尺寸,镜面磨光后的反光效果等。

以上条件不满足,透光镜是不会出现的,所以说它的出现是一个奇迹。

应该说透光效应并非初始设计的,而是偶然发现有些铜镜具有这种奇异效果,之后就推而广之,出现了很多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款铭的铜镜。有这种铭文的铜镜出土很多,但并非每面都具有透光效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