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绰为何被称作辽版武则天?在男女关系等四个方面比武则天更强

爱百科 117 0

萧绰,小名燕燕,也就是戏剧和评书中的萧银宗,传说中杨家将的老对手萧太后。她执掌辽国权柄长达27年,是北宋太宗、真宗朝的主要对手。

萧绰

在评书演义中,萧绰被描绘成暴戾、贪婪、专横而又阴险毒辣的泼妇,是给宋、辽两国人民不断制造战乱的罪魁。不过,这只是一个反面的艺术形象,倘若走近真实的萧燕燕,你会发现她是一个堪比武则天的伟大女性。

萧燕燕出生在辽国皇后世家萧家(《辽史》记载,萧家先后出过18位后妃),其父为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萧燕燕从小就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对任何事情都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萧思温常称赞她:“此女必成大事。”

萧燕燕

应历十九年(969年),辽穆宗耶律王景在怀州行宫被近侍杀死,萧思温与大臣高勋拥立耶律贤即位,史称辽景宗。萧燕燕17岁时,被父亲当作礼物送给了景宗。入宫以后,她曲意逢迎,很快赢得景宗的欢心,不久就被册立为后,萧思温也被加尚书令,晋封魏王。

萧思温

萧家的快速崛起,引起了功臣贵戚的强烈不满,他们趁萧思温随同景宗打猎的机会,派人把他刺死。这次突如其来的灾祸,对萧燕燕的打击很大,她明白敌人不会善罢甘休,她的当务之急不是报仇,而是要保住皇后之位,于是她开始更加的讨好景宗,其他时候就刻意保持低调。

萧绰的韬光养晦之策使她熬过了这场政治风波,随后她又抓住了一个重要机会:景宗因为幼染风疾,连年沉疴,甚至不能正常视朝。萧绰主动协助景宗批阅奏章,处理重要政事,颇有武则天之风。不久,辽国凡“境内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保宁八年(976年),辽景宗颁布谕旨:今后书皇后言亦称“朕”暨“予”,萧燕燕成功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萧绰与景宗

干亨四年(982年),辽景宗病逝于焦山,年仅35岁。景宗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萧绰扶立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昭圣皇帝。

12岁的皇帝明显只是摆设,作为“承天皇太后”的萧绰正式走向前台,总揽军国大政。她决定实施新的治国方略,大赦天下,改元统和,将辽国国号更名为契丹,文武要员各晋爵一级,很快她就打好了自己的班底。

她明白大辽最大的对手是南面的大宋。她从圣宗上台伊始就紧张地展开了备战。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宋太宗亲自上阵,兵分三路攻打燕京。契丹境内的汉人纷纷响应宋军,契丹形势异常危急。而萧太后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做好了迎敌准备。最终此战辽军大败宋军于岐沟关,“死者数万,弃戈甲若丘陵”,而且擒获了北宋骁将杨业,“自是宋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遁”。契丹以微弱的代价,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全面胜利。

萧太后作为一名契丹贵族的代表人物,她采取了一切能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来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她知道,宋辽战争的争执点在幽云十六州,但她明自,双方都有战不胜则求和的愿望。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她统兵20万南下侵宋,宋真宗被迫御驾亲征,最后迫使北宋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自此,宋辽双方维持旧疆,实现了长达120年的边界和平。

由于萧太后的不懈努力,契丹度过艰难的“中衰”,走向昌盛的“中兴”,契丹年年享受宋朝进贡的20万匹绢和10万两银子,有了这些“补贴”,日子过得悠闲自在,辽国上下无不感谢萧绰。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萧绰病逝于南巡行宫,终年56岁,葬于干陵,谥号“神圣宣献皇后”。

萧太后

萧太后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人物,与武则天有颇多相似之处:

第一:都是女性,都是执掌一国权柄的最高统治者。

第二:都在发展国内经济上颇有建树。

萧绰上台后,为了解除经济上的困难,她采取开放政策,大力整修驿道,开通与山西的贸易。为把东北部的粮食尽快运到燕京,又开发了海运业务。萧太后还鼓励民众开荒种地,有效地改变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到圣宗朝中期,连年丰收,仓盈谷粟,经济上出现了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与萧太后灵活的经济政策有极大关系。

萧燕燕

第三:都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武则天完善和发展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并且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而萧太后在用人方面可以说是相当有魄力,突出表现是她勇于抛弃世代沿袭下来的陈腐偏见,重用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如韩德让、邢抱朴、马德臣等,尤其对韩德让更是委以重任,使其达到“位兼将相”的地步。韩德让也确实不负萧太后的重托,提出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均被萧太后采纳。此外,萧太后还鼓励实行科举,公开选拔人才,一批治国俊彦得以进入辽国朝堂。

但萧太后与武则天又有很多不同之处,甚至说更强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男女关系方面,萧太后可称得上是洁身自好。

大家都知道,武则天男宠颇多,而且她对此也持开放态度,大臣给他进谏,她也不恼,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男皇帝看待。

和武则天相比,萧太后在这方面就收敛很多。她唯一的绯闻就是与大臣韩德让有暧昧关系。但她们二者的关系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首先,萧太后与韩德让有特殊关系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享受帝王生活,而是处于政治的需要。“萧后少寡,韩氏世典军政,权在其手恐不利于孺子”;其次,萧与韩本就有婚约,是旧情人。“萧后幼时,曾许嫁韩氏,即得让也”。

可见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关系有点像孝庄与多尔衮,既有旧情,又有政治需要。如果说,韩德让是萧太后的男宠或情人,那么萧太后一生也只有这一个。相比武则天的“三宫六院”,萧太后更令人尊敬。

第二、在政权归属方面,萧太后是主动还政。

相比武则天82岁耄耋之年仍不肯归政于李氏,萧太后在这方面就做得更好。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萧太后结束摄政,在上京正式把朝廷军政大权交给辽圣宗耶律隆绪,“其后归政于帝,未逾而崩。”可以这样说,萧太后虽然摄政27年,但最终还是主动归政于皇帝。

第三、在对外战争方面,萧太后是巾帼不让须眉,军事谋略远超武则天。

武则天执政期间,是唐朝对外战争最失败的时期,据说与吐蕃、突厥十战九败,不仅漠南漠北被后突厥占据,安北和安西也被迫放弃。

反观萧太后,在与北宋多年的战争中,不仅亲身参与,还打的赵光义节节败退,其实这时的宋军并不弱,北宋刚刚一统中原,士气正盛,而且赵光义也算一代雄主,被辽国孤儿寡母欺负成那样,可见萧太后的军事谋略。

萧太后

不仅对北宋连战连捷,她还以恩威兼施的方法,交好高丽、西夏两国和女真部落,实现了东西和平,解除了后顾之忧。

第四:在外戚干政方面,萧太后更是防微杜渐。

萧太后执政期间的重臣和权臣,除一度担任北府宰相的萧继先外,再也没有直系娘家人。萧继先不仅没有以高贵的外戚身份胡作非为,反而以“善治”、“素俭”著称。这就避免了外戚危害政局的现象。

而武则天不但重用武氏宗室武成嗣、武三思等人,大封武氏宗人为王,而且这些人还无一良臣,不但无助于武则天的统治,还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在这一点上,萧太后更是远超武则天。

总之,萧太后无愧于大辽“最伟大的女政治家”、“辽版武则天”的称号!历史应该给予其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