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究竟支持谁?

爱百科 114 0

李渊应该没想到会发生玄武门事变这么极端的血腥事件,从前期的一系列情况来看,他内心应该是更偏向保持现状的:李建成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李世民,最好安安分分的当一个保家卫国的军事统帅角色。

除了长幼有序外,更关键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相比较耿直霸气的李世民,李建成更讨喜,更被父亲喜爱。

玄武门之变,李渊究竟支持谁?

西进长安时,两兄弟体现出的迥异性格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陪着他的,是时年18岁的李世民;长子李建成则带着其他家眷待在河东。其后李渊决定起兵,李建成赶赴太原后,被任命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则为右领军。与其他大部分朝代不同,隋唐时期以左为尊。这证明,从一开始,李建成在军中就是大佬。不过这也可以理解:长幼有序。不过接下来的一件事证明,李建成在父亲眼中是更成熟、更讨喜的存在。

公元617年7月,李元吉留守太原,李渊率骨干力量西进长安。隋朝代王杨侑派宋老生镇守霍邑、屈突通防守河东来抵挡。这期间,由于连日大雨、粮草不济,唐军一时无法前进,李渊无奈之下计划先回撤太原。

但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此时后撤,让隋王朝从容应对,出身贵族的李家可能就没戏了,所以精于战略的李世民明确表示反对,并且语气还很不客气:

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

注意:对于这个意见,李建成也完全同意。不过李渊主意已定,让队伍马上回太原。李世民彻夜在父亲帐外劝阻,最终李渊被"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这句话惊醒,但队伍已经动身许久了,这可咋整?

玄武门之变,李渊究竟支持谁?

不过莫慌,李世民有准备:

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计亦未远,请自追之。

可以这么理解:李渊的命令已经下发近半天,但李世民一直违抗命令,没让自己的右军动身;而李建成的左军则乖乖的在返回太原的途中。

但是,此时的李建成却没走,他留下来跟着弟弟一起劝父亲,其后连夜动身把左军追了回来。

对于两兄弟的这次表现,如果各用一个字形容的话,李建成是精,李世民则是直。事实虽证明了李世民的正确,但是,此时的李氏父子是军队上下级的关系,服从军令是第一位的,李世民实际上已经挑战了统帅李渊的权威。因此后者尴尬地说:“知复何言,唯尔所为”,就是:随你咋办吧。但其中语气,大家自行领会。

后来李建成水到渠成的成为了太子,居内辅政;李世民则在外四处征战。

那么,后来随着李世民功劳越来越大,唐朝的一半以上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那李渊为啥仍旧没有过换太子的心思?举例说明。

玄武门之变,李渊究竟支持谁?

李建成精于搞关系,李世民则是实干家。但现实告诉我们,干活的往往不被待见在李世民一举摆平王世充、窦建德后,李渊派几名贵妃去洛阳宫殿挑选宫女、财宝。其中,他比较宠信的张婕妤,想替自己父亲要一块地,于是李渊大笔一挥,写了一副手令,让她带给李世民。

但是好巧不巧,这块地已经被李世民赐按照战功分配给淮安王李神通了,张婕妤直接碰了个硬钉子。丢了面子的李渊这下给气的直接开喷:

"我手敕不如汝教邪?"谓左仆射裴寂曰:"此儿久典兵在外,为书生所教,非复昔日子也。"

仗着你的命令,这些武将们连我的指令都不听了,这还了得??李世民按功分配、公平公正这没问题,这也正是他深得人心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封建王朝,有什么比皇帝的权威更重要?

玄武门之变,李渊究竟支持谁?

至于李建成面对这种情况时如何应对,咱们不得而知,但从他对待父亲后宫的方式上就可以猜测一二:

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

连对后妈们都这么客气,对自己亲爹那可想而知。所以李渊会喜欢谁?

以我们熟悉的情况提个问题:各位朋友如果身在大企业,特别是大国企或者政府机构,你的领导是喜欢事事唯自己马首是瞻的人精,还是有能力却老是顶心顶肺、在一线员工中深的爱戴的实干者?答案很明显。

历史在变,担人性始终如一,其中就有个很残酷却又无奈的现实:谄谀易合、正直难亲,人人都爱听好话,耿直的人往往不讨喜,即使父子之间也如此。李渊虽认可李世民的能力,但却没意识到俩儿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味和稀泥,最终自己不得不面临最为残酷的人伦惨剧,可悲可叹。

玄武门之变,李渊究竟支持谁?

标签: 玄武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