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历史上的避讳,看看历史人的矫情世界

爱百科 74 0

广义上的避讳有好多种意思,我们这里主要说的避讳禁忌专指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帝制时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掉脑袋的危险。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只是一种矫情的处世态度,当然,只是戏称。

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讳偏名或者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也是古代“死者为重”的体现。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需要讳名,二名要偏讳,要避嫌名,无论说话或者写字都要避讳,甚至有为了避讳而改姓等。避讳可是古代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的刀下亡魂。

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比如,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见“雉”字,均用“野鸡”二字替代;汉光帝名叫刘秀,曾经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宋英宗名曙,署药又改名为“山药”。还有清圣祖康熙皇帝,为了避讳,将“玄武门”改为了“神武门”,因为我们的康熙大帝叫做“玄烨”。

二是讳长官,就是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有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笑话。

三是避圣贤,称为“圣讳”,主要是指避讳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讳中华民族始祖皇帝的名号,有的还有避讳周公之名,还有避老子之名。北宋曾经下令,读书凡是读到“丘”字,都应读成“某”字,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面画一个圈。这一切就因为孔子名“丘”。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者“私讳”。唐代诗人李贺之父之名晋,“晋”与“进”谐音,故李贺一生也不能举进士。又比如唐代的大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讳“闲”字,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都没有在诗中用过“闲”字。

如何进行避讳,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可是煞费苦心,但在每个朝代和每个时期里,不仅避讳宽严有别,就是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的方法有改字、缺笔法、空字法、以住地代名、以官职谥号代名等等。避讳给古代的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浪费很多的时间。

当然,站在现在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可能这样的历史人物是不是显得特别矫情,就因为一个名字耽误自己的一辈子的大事,可能真的是价值观的不同。在古代礼法尊卑有序的大环境中,人们时刻在一种道德绑架的高度去审视,可以说他们矫情,但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的特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