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不彻底的汉化改革造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让北魏走向灭亡,而雌雄双煞胡太后和尔朱荣是北魏亡国祸首。
历史,总是幽默的。
自道武帝拓跋珪起,子贵母死,己成魏王朝不可变更更的祖制。
唯有胡太后诞下肃宗明皇帝元诩后,侥幸逃过被杀的命运,最终国权在手,号令天下。
而恰恰在她身上,发生了魏王朝列祖列宗最担心,一直设法避免最终却没法避免的事:
主少母壮,骄淫自恣。。
胡太后因为乱搞男女关系,母子之间嫌隙日深,最后毒杀自己亲子,给尔朱荣一个清君侧的机会。
羯族北魏掘墓人尔朱荣上台了。
讲尔朱荣不能不提六镇之乱了:
当时北魏汉化选择的道路是高层融入,底层抛弃。
当年北魏建国之初,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今山西大同)当时活跃在蒙古高原上的柔然是北魏最强劲的对手,对平城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首都安全,道武帝在西北边陲设置了若干个军镇用来拱卫平城。
当时还没有准确的数字,很多边镇也没有固定治所,统称为“北镇”,一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巡视北镇时才第一次出现“六镇”一词。
所谓六镇,具体是指:
沃野镇(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
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
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
抚冥镇(今内蒙古四王子旗东南)
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
怀荒镇(今河北张北)
由于六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平城的重要防御屏障,北魏前期中期一直高度重视这里。
各镇设镇都大将及僚属,各镇将领全部由鲜卑贵族担任,六镇驻军也都是鲜卑人。
当时能到六镇任职是身份的象征,北魏皇帝也把六镇视为掌上明珠,地位无人可及。
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一下子从京畿重镇变成了边陲军镇,从天子近臣变成了北疆孤臣,这里不再是地位、权势的象征。
后来
北魏朝廷集中物力、人力、财力建设新都洛阳,积极对南朝开战开疆拓土,大力推动全面汉化。
保守鲜卑贵族聚集的六镇逐渐被遗忘。
六镇逐渐沦为了收容政治犯、死囚的劳改所,充军发配的都扔那里。
秦朝的长城、汉唐的岭南、宋朝的沙门岛、明朝的云南、清朝的宁古塔,而北魏的六镇,都是充军流放的黄金热点地区。
作为本族的鲜卑人居然直接造反,无论鲜卑正规军还是叛军,均对洛阳世家恨之入骨,只能说明他们的贫困非常严重。
所以六镇起兵叛乱,互相攻杀,最后分东西两魏。
而尔朱荣的河阴之难让北魏政治体系和鲜卑高层彻底崩溃!
北魏衰亡的真相看似六镇之乱,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
由于世家大族方面,北魏统治力要弱得多,它动摇不了地方豪强的统治地位。
汉族豪强,它动不了,也不敢动
所以它选择的道路是从各种方面去拉拢世家,把自己的高层融入士族,底层直接抛弃。
造成了阶级矛盾!
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其实没有错,但汉化改革不彻底。
这就直接导致南部进行了汉化,而留在北部居民依然保持这鲜明的鲜卑文化。
其实就是政策贯穿不彻底。
造成北魏内部的文化分裂!
所谓的门阀制度也没有接纳北方的贵族,导致北方的贵族对此相当的不满。
时间久了就导致了北魏的内部分裂为以平城为中心的鲜卑文化和洛阳为中心的汉族文化的对冲。
最终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发生了冲突,这直接加速了北魏的灭亡进程!
造成了文化和民族矛盾!
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拓跋宏英年早逝,后继无人能继续他的政策。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皇室后代人丁兴旺,为了选择下一位优秀的皇帝做准备。而一旦出现后继无人就会导致政权格局,分崩离析。
从稳固统治的角度来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目标是建立鲜卑—汉世家的社会,只能说成功了一半,并埋下了早亡的祸根。
不彻底的改革,在自己民族内部过快的造成世家大族与平民奴婢的对立,被自己的本族推翻,自己的王朝跪了,但鲜卑世家最后终归融入,形成隋和唐初的局面。
喜欢蓉儿这个女性历史爱好者的请关注下
标签: 洛阳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