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心机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篡改史书嫁祸陈玄礼

爱百科 192 0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马嵬驿之变"则是整个唐朝内部权力转移的转折点。此事之后,掌控大唐整整44年,亦为唐朝在位最长,争议最大的唐明皇李隆基被自己亲生儿子李亨逼下位。这不仅是玄宗朝朝政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更是一场早就被谋划好的政变,可惜的是亲自策划两场政变上位的李隆基,这次却输的一塌糊涂,最后在冷宫中过完自己剩下最凄凉的六年。

大唐心机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篡改史书嫁祸陈玄礼

然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对于"马嵬坡之变"只提是当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见军队暴动,喊着要杀杨国忠、杨贵妃兄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诛二人平息"兵愤"。但我们要知道,陈玄礼虽号"龙武大将军",可实际不过是禁军将领,此时唐玄宗、杨国忠依旧大权在握,唐朝国力尚存。陈玄礼如此举动跟"欺君犯上"几无差距,不论事成或不成,事后诛灭九族已成铁罪,那到底是谁给陈玄礼这么大胆子发动政变?

更诡异的是在事后,李隆基不仅没有处罚陈玄礼,还随其入蜀。后来又回长安,李隆基被软禁在兴庆宫,他也住在兴庆宫(南门),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风光无限。这一切一切的诡异,都说明了马嵬驿政变的不简单,甚至其幕后主使直接指向当年被李隆基骂的头都不敢抬,如今却身穿龙袍的人—李亨。

大唐心机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篡改史书嫁祸陈玄礼

史载,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奚、契丹、室韦、突厥等组成15万士兵,号称20万大军,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安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由于安禄山是趁大唐毫无防备之际起兵,再加上此时东北边疆尽皆安禄山的兵马,所以南下势如破竹,仅仅一个月后便攻破大唐的东都洛阳。安禄山随即在次年正月自称大燕国皇帝,建元圣武,此时横在西京长安和洛阳之间的,只有哥舒翰率领的20万兵马。

大唐心机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篡改史书嫁祸陈玄礼

但凡熟悉唐玄宗年间军制改革的人都知道,玄宗朝之前为府兵制,中央军队和边疆军队实力差距不大,因为兵源相同。但是玄宗朝由于府兵制(井田制的破坏)无法继续实行下去,便改为募兵制,这使得中央军队只剩下"银样镴枪头之辈",平日里基本就混个军饷。再加上承平日久,根本比不上安禄山这种边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潼关在哥舒翰的手下可以守住,却绝对无法主动出击。

后来的事实正证明了这点,由于安禄山和哥舒翰实际人数差距不大,所以前者攻打潼关近半年之久,也没什么效果。而这个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也从九原南下勤王,边疆军队对边疆军队,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安禄山几近陷入困兽之斗。于是李隆基和杨国忠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想对其进行围困。在皇命不可违之下,哥舒翰只能开门出战,不想一败涂地,最后不仅只剩数千兵马,自己也是身陷囹圄。

大唐心机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篡改史书嫁祸陈玄礼

天宝十五载五月潼关失守,六月十三日,李隆基携带杨国忠、杨贵妃姊妹以及皇城内的皇子、公主及亲信宦官(宫外的皇妃,皇子公主皆被弃),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禁军的护卫下偷偷逃出长安。等到百官入朝之后,发现皇帝已经出逃,宫内更是乱成一团,无数金银财宝被百姓哄抢,而唐玄宗不知道的是,他马上要迎来人生中最重大的变革了。

根据记载,李隆基出逃长安次日,来到马嵬驿,随行将士因饥饿疲劳,于是发动哗变,要求诛杀"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杨国忠、杨贵妃兄妹两。当时的禁军统领陈玄礼怕事情闹大,逐密禀太子李亨,而后在东宫宦官李辅国的谋划下,李亨同意了陈玄礼请求。趁李隆基不在先杀了杨国忠,把其头颅挂西门外示众,然后又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大唐心机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篡改史书嫁祸陈玄礼

李隆基听闻外面混乱,才发现杨国忠已经被诛杀,众将士只回答是杨国忠谋反。随后陈玄礼下跪,请求唐玄宗再杀杨玉环。京兆司录参军韦谔上前连忙磕头,以血抹面,称"众怒难犯",速杀杨玉环。唐玄宗自此明白一切,叫高力士把杨玉环带到佛堂内缢死了。既:

翌日次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于飞龙马家李护国谋于皇太子,请诛杨国忠以慰士心。是日,玄礼等禁军囤行宫,尽诛杨氏。—《旧唐书·韦见素传》虽然两唐书包括《资治通鉴》中对"马嵬驿之变"的记载各有不同,比如到底是不是陈玄礼主动发动的,还是他怕将士哗变才决定杀杨国忠的,但终归来说如此"犯上作乱",他还是咨询了当时的太子李亨。

大唐心机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篡改史书嫁祸陈玄礼

实际上当我们结合之后发生的一切,就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马嵬驿事变之后,太子李亨和李隆基分道扬镳,父子反目,并且其自带后军两千人和飞龙马北上。而李隆基则在陈玄礼的护卫下南下入蜀。

七月十二日,李亨到达灵武,自立为帝。此事不论哪个版本的史书都记载了李隆基是不知道这件事的。要知道在封建时期,李亨这么做跟"谋反"也没有区别,想想开元二十五年以谋乱罪名被李隆基废黜并赐死的前太子李瑛吧。

然后我们再回到马嵬驿之变,就发现这场政变非常蹊跷。且不说上文我们提过以陈玄礼区区一个禁军将领的身份根本没有胆量发动这种级别的政变,哪怕他有这个胆子,他也不可能在接下去的日子中还能封公进爵,安然无恙。退一万步说,士兵哗变古来有之,可绝大多数是边疆士兵,他们大不了隐姓埋名。作为万一挑一的禁军,这些士兵名字可查,户籍可寻,皆非普通百姓人家,这一闹都是株连九族的罪,谁担当的起?

大唐心机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篡改史书嫁祸陈玄礼

所以禁军哗变,古未有闻。但是唐朝有个非常显然的传统,那就是武力政变,这点李隆基自己就玩的非常溜,唐隆政变杀韦氏,先天政变杀太平公主,乃奠定其唐明皇之位。换句话说,当时有能力有资格发动马嵬驿之变的,整个大唐也只有皇太子—李亨,同时他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那很多人说,就算李亨即有动机和也是受益者,可也不一定说他主谋啊。

这就要看其后面的动作了,如果李亨不是主谋,那么也不会在马嵬驿事变后父子决断。很多人以为李隆基和李亨父子决断是在李亨灵武登基为帝后,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当时李亨所带后军两千人以及飞龙马,前者是李亨自己的人,后者是李辅国的人。也就是说在后方有安禄山大军追捕的情况下,父子两人带着的都是自己的亲信,而不是如史书中说百姓请求太子收复山河,于是李隆基才给他一队人马。

大唐心机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篡改史书嫁祸陈玄礼

不过这其中最为扑朔迷离的人物就是陈玄礼了。毋庸置疑这个曾帮助李隆基发动政变的人,同时也帮李亨发动政变反了老主子,或许对他来说心理是非常纠结的,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李亨。或许对李隆基来说,他也明白陈玄礼的难言之隐,所以并没有事后对其进行处理。

只是后来李隆基被软禁在兴庆宫的时候,陈玄礼也被安排在兴庆宫来看,或许他一方面是奉李亨之命监视李隆基的举动,可能另一方面也是保护李隆基,防止李亨重下杀手吧。

大唐心机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篡改史书嫁祸陈玄礼

总之,世人多数把"安史之乱"认作是唐朝分水岭,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马嵬驿之变",那么"安史之乱"并没有这么大影响力。是"马嵬驿之变"后,唐朝内部统治结构发生变化,李辅国等宦官由于助李亨登基,打开了唐王朝后期宦官专权的潘多拉魔盒,藩镇制度延习到内地,最终令最伟大却又最无情的大唐覆灭。

从这个角度上将,"马嵬驿之变"才是分水岭。

标签: 洛阳兵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