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爱百科 129 0

我来答一下这个问题。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第一,一般认为,永乐皇帝朱棣生前,郑和是六次下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永乐二十年(1422年),郑和总共六次下西洋,当时有一个绝密使命,就是要在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负责在国内暗探建文帝下落的胡潆回到北京。《明史》记载:“礼部左侍郎胡潆于永乐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是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谴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永乐帝与胡潆交谈了什么,并没有明说,不过肯定与建文帝的下落有关。此后,朱棣就释疑了,心里石头落地了。也许是胡潆打探到建文帝已经死了,也可能得知其下落,但认为没有威胁了。因此,派郑和出使西洋就没有必要了。

次年(1424年),永乐帝去世。这一年,郑和还有一次短暂的出洋,出使地是旧港,由于这次出海的时间短暂,而且仅限于南洋地界,一般并不列入七下西洋之列。当郑和返回国内时,永历皇帝已去世,皇太子朱高炽继承大统,史称明仁宗。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第二,明仁宗上台后,诏停下西洋明仁宗上台伊始,便下了一份诏书,明帝国的远洋战略彻底改变了,这份诏书中写道:“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

这则诏书,宣告了大规模下西洋外交活动的终结。其实并不意外,如果当年朱棣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么现在连朱棣也死了,自然用不着再做这种徒劳的努力;如果从下西洋的结果来看,固然帝国声威远扬,无远弗届,万国来朝,可是代价却是耗费了帝国大量的财富,厚往薄来不对称的外交方式,最终成为帝国沉重的负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以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远航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皇帝的诏令便是国家的最高指示,此时的郑和也许认为,自己的海上航行生涯,大概就此终结了吧。然而,历史又一次出现变化。诏停下西洋的明仁宗朱高炽仅仅在位一年便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的上台,使得航海事业又出现一线转机。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第三,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遣郑和等赉诏往谕诸国。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明宣宗绝无寻找建文帝的初衷,这次远航纯粹是外交使命。这一年郑和已经六十岁了,青春不再,步入老年了,虽然他身体一直非常强壮,可是不要忘了他是一个残疾人,十几年的海上漂泊也多少损害其健康。显然郑和的经验与非凡的领导才能,使得明宣宗不能不把这个重担再次交给他,这也是郑和最后一次西洋之行,同时也是明帝国大航海时代的回光返照。

沉寂多年后,帝国的宝船队又一次在辽阔无边的海洋上昂首前行,这次航行又一次抵达了阿拉伯半岛与非洲东海岸。

在郑和年幼的时候,就听说过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曾不远万里,前往圣城朝拜,年过六旬的郑和是否在心里涌现出少年时期的梦想,梦想着前往父辈憧憬向往之地呢?虽然我们对他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但可以揣测儿时的梦想并没有消亡。作为明帝国的主使、远洋舰队的总指挥以及受过菩萨戒的佛家子弟,他的身份并不适宜朝圣麦加,但他还是派了七人前往麦加,了结其内心的夙愿。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颇多,可是他的死却成了一个谜。

一种说法是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于古里(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卡利卡特),时间是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另一种说法,郑和七下西洋归国后,曾在宣德九年(1434年)领下番官军守备南京,后来就没有纪录了,估计不久后即去世。

标签: 郑和下西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