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建那么长的长城不守于长城,非要将战略决战设在宁锦防线上?

爱百科 163 0

个人认为,明朝那么长的长城不是不守,是真守不住,而战略上选择在松锦防线上是明朝把主要的防御力量汇于一点,全力拱卫京城的安全。当时明朝内忧外患,除了满清军队的进攻还要对付陕西的李闯。加上对清大凌河之战后,明军在关外遭到战略性失败,关外精锐损失殆尽,所以必须要把兵力集中使用在北京北部的下一个战略屏障松,锦,杏,塔一线。

先抛开关宁锦防线不说,就说在长城其他的方向上,清军于北长城沿线突破防御的例子就很多,举几个著名的,比如崇德元年九月,豪格率领军马自董家口破边墙而入,在丰润击败了明军,并进攻山东,招降了高唐城,一路劫掠直至曹州,又攻下了东光。

崇德三年多尔衮率军一路攻山西,破济南,掠天津、克迁安,扫荡数千里,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敌17阵,俘获人畜26万。

崇德三年1638岳託率军一路攻克了墙子岭明军外围三寨。又分兵正面佯攻,牵制明军,同时从墙子岭东西两边小道进行猛攻,连克烽火台十一座。左右两翼军深入关内,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掠夺。

所以说其实大明是以宁锦防线为主,为的是全力保证都城北京的安全,而像河套以南地区的山西北部地区基本就是被动防御。

而宁锦防线是大明在山海关外的战略突出部,如果一旦失手,关外之地尽属清土,清军则可毫无后顾之忧的进攻山海关。如果没有攻破锦州,松山,塔山,杏山的大明防线,则清军出击就有被切断退路,侧翼暴露的危险。

所以皇太极当年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避开大明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突破大安口,连克遵化、三屯营,绕过通州,直指北京而与回援的关宁军爆发的京城广渠门保卫战就可以看的出来,清军只是大规模偷袭劫掠而不敢包围北京,就是怕时间一长,后路和粮道被断而全军覆没。

另外像岳託,萨哈廉等将领率清军攻克永平,香河,滦州,遵化等也都是绕过关宁锦防线,从长城的隘口发动的突然进攻,而后又退回关外。

清朝为了拔掉锦州这个重镇,崇德五年开始长期围困锦州,并在义州附近屯田,一步一步攻克锦州周边防御堡垒。但大明对锦州的防御极为重视,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率领缴闯的陕西兵前来,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之势。双方在松山,杏山一带多次发生战斗,互有胜负,处于僵持状态,锦州依然被围困。

崇祯十三年冬,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亲率十三万兵马前来营救被围困的锦州城。此战成为宁锦战场的一场关乎生死的大决战。洪承畴亲自在松山城内指挥明军,与围困锦州城的清军展开会战。皇太极也亲自来到前线。先将部队屯于松山和杏山之间,以防止洪承畴的援军和锦州的守军两面夹击。

后把大军摆在了锦州的南面,并派济尔哈朗截断松山和杏山之间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粮道,断了洪承畴退路。因粮道被断,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此时明军军心涣散,各部总兵官都主张南撤,经过商议之后决定突围,结果正好撞进了皇太极的口袋阵里,明军十数万人土崩瓦解。洪承畴则只能退回到松山城里固守。

松山一直八旗军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明朝松山守将夏承德失节叛变,秘密派人来清营请降,并派他的儿子夏舒为人质,与清军里应外合,清军主将豪格命令所率军队分成左右两翼,趁着夜黑风高登梯入城,后边的兵士迅速跟进,经过一夜激战,天亮之时,攻克松山城,俘虏了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及巡抚邱民仰,并斩杀明军将士千余人,松山城破后,紧跟着杏山,塔山接连失守,宁远也成为孤城。

大明精心布置的松锦防线全面崩溃后,山海关就直接暴露八旗的铁蹄下,防御变得更加被动,北京的城防压力猛增。虽然宁远一直没有失守,但也毫无战略性可言了。

本人不是清粉儿,明粉儿,只谈论历史,不喜勿喷。

为什么明朝建那么长的长城不守于长城,非要将战略决战设在宁锦防线上?

为什么明朝建那么长的长城不守于长城,非要将战略决战设在宁锦防线上?

为什么明朝建那么长的长城不守于长城,非要将战略决战设在宁锦防线上?

标签: 宁锦之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