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真相与反思》系列(四)关中属于中原地区吗?(转载)

爱百科 355 0

  作者:清乐堂 2019-11-03

  “中原”、“中原地区”、“中原文化”、“中原王朝”、“中原帝国”、“中原经济”等名词从古代到现代,构建起了多元的“中原”理论体系,涉及历史、地理、考古、文化、经济、行政等诸多领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是我们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中华文明之根基所在。我在这里专门拿出一个章节来探寻“中原”概念的历史真相,正本清源,其推动力就是在当代社会,无论机构、学界还是民间,对“中原”一词理解和运用混乱不堪,甚至是谬误。

《中国历史的真相与反思》系列(四)关中属于中原地区吗?(转载)

  “河南”到底能不能自称“中原”,代表“中原”,甚至等同于“中原”呢?“河南文化”到底能不能代表中原文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关中不但属于中原,而且一直是中原文化的中心。

  首先我们看看“中原”一词的出处。《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关中北部的漆水和沮水,即现在渭水支流石川河,古时也称“姬水”,是黄帝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也是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所以黄帝和周族都以“姬”为姓。这是最早的关于“中原”二字的史籍记载,指的就是“关中平原”的原野,这也是“最初的中原”。《新书•属远》记:“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这里“中”是指“国都”。所以有一点很重要,“中原”的涵义往往和国都紧密相关。“原”通“塬”,最先指的二级台阶上的平地。“原”的称谓,首先是西周王朝京畿之地民众的发明创造。在关中地区,有大量的与“原”有关的地理称谓,大家熟知的譬如“白鹿原”“咸阳原”“周原”“五丈原”等,遍布关中有几十个之多,其他地区是没有这种表述的,关中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是“中原”最先在关中诞生的土壤。关于“中原”的地理表述,有一个特殊的地理特质,就是指周围山峦环绕的中间一块平原,类似关中平原、汾河平原和伊洛平原。洛阳以东地区的华北平原是一马平川的,没有山塬相拥,是不具备“中原”的地理特质的。

  关中自古帝王州,长安自古帝王都。关中既是炎黄故里,也是夏商周的源头和肇始之地。根据《中国通史》的记载,夏最先就发源于渭水中游,商则最先发源于陕西商洛。关陇地区占了仰韶遗址发现的80%,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和人口聚集地。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渭水和汉江作为各自最大的支流一直是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秦岭则是源头,被誉为“中华龙脉”。地理考古学告诉我们,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文明由西向东传播是一个必然。中华文明的源头在渭水流域,发展壮大在渭水流域,对外传播的基地同样在渭水流域。在《中国历史的真相与反思》系列(二)“中华文明的源流”章节里,我已经全方位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可以确认豫地的裴李岗、贾湖遗址、二里头、二里岗、安阳殷墟遗址等,其文化的源头无疑都来源于关中渭水流域。

《中国历史的真相与反思》系列(四)关中属于中原地区吗?(转载)

  “中原”的概念对应的是“中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大一统中原王朝的只有“周秦汉隋唐”五大盛世王朝,而且都在关中平原中部的长安建都。夏商还属于混沌的部落城邦,文化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两宋时代因为一直没有统一华夏,只能是区域性的“宋囯”而已,元明清属于中华帝国时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因为一直以北京为都,处在中原的地理边缘地带。在大多数南方人的眼里,“中原”往往和周秦隋汉唐等“中原王朝”联系在一起,和华夏故都长安紧密相连。秦汉帝国对蜀地、闽越、江南、岭南等地区的开发,极大的扩展了我们中国的版图,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千秋基业。

  “中原文化”是相较于“狄夷文化”而言的,它的内核一直在关中。“农耕文化”是文明的主要标志,关中平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先驱,周人则是中国最早大面积推广农业耕作技术的先民。武王灭商,分封72诸侯,随着以镐京为中心的周族势力的东进扩张,“中原”的范围才进一步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关中为核心的周文明的创立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新纪元,使我们中国人具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 ,这也是最早的“华夏”“中国”“中原”“中华”“中土”“中州”等诞生在关中的原 因。

《中国历史的真相与反思》系列(四)关中属于中原地区吗?(转载)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根据考古学理论把中国分为6大考古片区,其中“中原”为其一,“中原文化”三大区域包括关中(陕西)、晋南和豫西,这就是“小中原”——即“中原本宗”。其中关中平原面积5万平方公里;汾河平原面积5000平方公里;伊洛平原面积500平方公里,只占关中平原的百分之一。无论从面积还是文化承载力讲,关中作为中原文化的中心是当之无愧的。洛阳以东属于黄河滩涂之地,史前洪水泛滥、野象横冲,以巫神东夷文化为主流,并非属于华夏的“中原文化” 。郑州并非属于黄河流域而是属于淮河流域;郑州在文化上属于“淮夷”的“淮河文化”,并非属于“古中原文化”。“中原文化”脱胎于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滥觞于“三川流域”,所谓“三川”,指的就是关陇地区的渭河、泾河和洛河。随着武王伐纣后周文化的东渐,以关中方言——秦腔为标准音的“雅言”也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逐步形成了中国七大方言之一的“中原官话”,也对中国其他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历史的真相与反思》系列(四)关中属于中原地区吗?(转载)

  图中的“绿区”就是现在的“中原官话”区域,新疆部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关陇豫等中原地区的移民。“中原官话”区的形成其实从另外一个维度确认了现在“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

  《辞海》中对“中原”一词的解释很清楚,就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人居住地”,这也是“大中原”的概念。包括现在的陕西关中、陕北、甘肃东部、宁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的淮河以北地区、河北中南部(包括北京)、山东西部等广大区域。“中原”从没有什么以河南为中心的广义狭义的两说论,所有的中国史籍记载从没有“中原”专指“河南”一说。到了近代,“中原”一词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也泛指“汉地十八省”或“中国”,这就是“广泛意义上的中原”。明末清初满清跨过山海关“入主中原”,这里的中原指的就是广大汉人居住地。其实多看些古籍我们就会知道真正的中原地区有多大,河南的大部只是中原的一部分而已,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这就是著名的“中原四段论”:最初的中原——小中原——大中原——广泛意义上的中原。

《中国历史的真相与反思》系列(四)关中属于中原地区吗?(转载)

  历史上中原地区北界在晋北、陕北、冀北一带;南至秦岭、伏牛山、皖北、苏北一带;东到鲁西;西至陕西榆林、宁夏固原以及甘肃陇南、天水一带。其核心是以陕、晋、豫、冀四省为中心的,这也被考古和历史文献所证明。中原地区古都荟萃,文化繁荣,尤以长安为盛。明代缪希雍在《葬经翼》中说:“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首也”。

  历史古籍上对于中原地区的界定范围包括:北界:榆林、太原、张家口野狐岭、北京以南的河北地区。

  明•《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明陕西三镇为今陕西省榆林、宁夏自治区固原等三边镇)金•《过晋阳故城书事》:“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晋阳即今太原)

  《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元•《岭北行》:“中原南北限西岭,野狐高出大庚顶”(西岭指大马群山,野狐即张北境内野狐岭)。

  南界:秦岭山脉及其支脉伏牛山。诸葛亮•《出师表》:“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蜀国位于秦岭山脉之南,这里的“中原”指的是关中,旧都指西汉都城长安)

  东界:淮安以西宿迁徐州地区。《登楚州城》:“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楚州,今江苏省淮安;玉带指淮河干流)

  西界:甘肃陇南、天水、宁夏固原。《三国演义》:“蜀兵已到祁山,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视乎”?(祁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天水一带,兵临祁山即意味着侵犯中原地区)

  关中无论是地理还是文化区划上都属于中原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在地理区划上属于华北地区或北方地区;在流域区划上属于黄河中游地区;在农业区划上属于黄土高原区;在当代经济区划上属于西部地区;在当代军事区划上属于中部战区。

  从“中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看,毫无疑问,从炎黄文化开始一直到唐末,“中原文化”的核心一直在关中。从西周到清代,古人一提到“中原”,首先想到的是关中,是古都长安,无数的史籍和名人著述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看看古代先贤是如何论述“关中”和“中原”的关系的。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宋•陆游:“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

  元•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清•王猷定《四照堂诗文集》:“以通漕实关中,为经理中原之首”。

  现在国内有一股逆流,无论学界、区域划分、还是某些媒体,人为的把关中排除在中原之外,以豫西作为中原的西界,以省际划分中原,割裂中原地区的地理和文化,这样做既是对历史的无知和漠视,也是不道德的。在唐代及以前,河南弘农地区(新安县)以西都属于关内道,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难道属于河南管辖就属于中原地区属于关中管辖就不属于中原地区了吗?有人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总纲领,以所谓的伪“黄帝故里”为总抓手,以打造“祖宗文化”为中心,以“中原河南论”为文化突破口,借用“中原”概念,大肆的篡改“百度百科”,大肆的生造各种祖宗故里和历史文化古迹,打造“河南文明中心论”,弱化甚至大量窃取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来为自己张目,言及河南有3000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言及陕西关中属于戎狄之地,长安属于“胡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周秦汉隋唐五大中原王朝的长期建都地关中难道不属于“中原”?创造灿烂辉煌的华夏圣都长安难道是“胡都”?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中论述:“三代及三代以前,古族有东西二系,夏与周属西系,夷与商属东系。殷周间的剧烈变革盖民族代兴之故,是两个民族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替。源于陕西的华夏文明最终取代了夷商文化,重振华夏文化风气,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前4000年主要以关中平原的华夏圣都长安为核心,近一千年主要以华北平原的北京为核心。著名古都学家侯仁之(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就曾明确指出:“全国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前后虽有过几次迁移,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的,只有两个,在前期是长安,也就是西安,后期就是北京”。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也指出:从炎黄发源到唐末,长安作为周秦汉隋唐五大盛世的首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从古至今一直属于“中原”,而且是“中原文化”的核心。陕南的汉中是我们汉民族的肇始之地,汉江是长江文明的源头;关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之心”,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是中国人的祖根地;陕北,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和陵寝——“天下第一陵”黄帝陵的所在地,是革命圣地,是共和国的摇篮。中华文明五千年,陕西是最为耀眼的那颗星;离开了陕西,何谈中国历史?哪里还找寻得到中国文化的源流?“中原文化”的核心在关中,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地位所决定的,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每次看到河南自诩为“中原文化”、“中原经济”、“中原戏曲”、“中原历史”的代表,总是感觉特别的刺耳。河南就是“河南”,河南文化就是“河南文化”,你代表不了“中原”,你既不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只是“中原”“中州”“中土”的一部分而已,在地域上也只占“中原地区”面积的不到五分之一,甚至你也不是“豫州”的全部;你既不是中国人的“老家”,也不是“最初的中国”;你既不是夏文化的核心也不是周文化的核心;你既不是姓氏文化的发源地也不是中国人的祖根地;你既不是“伏羲故里”,更不是“黄帝故里”;你就是你,名字叫“河南”,你也只能代表“河南”。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真正在河南建都的也就是东汉、西晋、北宋三个王朝,前后也就300多年,东汉的末期是三国演义战火连天;西晋的末年是八王之乱,是五胡乱华的“双脚羊”;北宋的结束是“靖康耻”二帝北虏的灭国;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屈辱。历史上黄河水祸、旱灾蝗灾大多发生在豫州大地,“殍野千里”几乎是一种常态。在当代,大家一提起河南到底会想到什么呢?河南文化到底能不能代表中原文化呢?我想每个国人自有答案。

  现在有两件事情需要我们特别反思:一是八十年代郑州市成立的“中原区”是不是符合有关地名设置的行政法规呢?既然郑州可以有一个代表整个“中国”概念的“中原”区,那是不是西安也可以新成立一个西安市“中国区”的行政区域呢?二是所谓的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圈”的成立,请问:没有中原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西安的加入,没有关中平原诸多城市的加入,所谓的“中原经济圈”还成立吗?是不是应该改成“豫州经济圈”呢?

  关中渭水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是周秦隋汉唐五大中原王朝的长期建都地,是中原文化的中心,是中原帝国的心脏。从历史到文化,“中原”的概念一开始只指“关中”;到后来随着以关中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迅速传播,“中原”的概念才进一步扩大,到最后泛指整个中国。所以说“中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广大“中原地区”的先民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华夏文明,“中原”的荣光既属于整个“中原地区”的人民,也属于整个“中国”。

标签: 中原 中原地区 河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