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爱百科 144 0

老周

摘要:2020年俄罗斯战争大片《最后的前线》是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再现的是苏德战争中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波多利斯克军校生的惨烈战斗,要比同样是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八佰》强太多?

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图1:俄罗斯战争影片《最后的前线》片头

2020年俄罗斯战争大片《最后的前线》是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再现的是苏德战争中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波多利斯克军校生的惨烈战斗。要比同样是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八佰》强太多?

有关《八佰》的历史背景已经说得太多,这里就不多说了,重点来介绍《最后的前线》。

在1985年上映的苏联二战巨制大片《莫斯科保卫战》中,就有波多利斯克军校生浴血苦战的片段,但篇幅并不多。而这次《最后的前线》是中文片名,俄名片名直译就是“波多利斯克军校生”,顾名思义,整部影片讲的就是波多利斯克军校生所经历的鏖战。那么当年真实的战斗情况到底怎样?

先来介绍以下莫斯科战役的背景,1941年10月2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投入约75个师(其中14个装甲师和8个装甲掷弹兵师),坦克1700辆,火炮1.4万门,总兵力约180万人,发动了代号“台风”行动的进攻战役,目标就是苏联的首都莫斯科。

由于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以来,在三个多月的战争中,苏军连遭挫败,兵员和装备损失巨大,仅仅在基辅战役中被俘就超过了65万人,所以此时苏军拼尽全力才投入3个方面军,75个师,坦克1000辆,火炮7600门,总兵力约125万人来抗击德军的攻势。

至10月13日,苏军在维亚兹马地区的4个集团军遭到德军围歼,阵亡和失踪的兵员高达30万人,这样不但苏军在莫斯科以西的防御顿时洞开,而且因为兵力损失太大,几乎无法迅速填补这个巨大的防御缺口和兵员损失。

就在维亚兹马战役还在进行的同时,德军的一支装甲部队长驱直入,占领了尤赫诺夫,此地距离莫斯科还不到200公里!以督军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最多两天就可以杀到莫斯科城下。但此时,在这支德军前进的道路上,几乎就没有什么苏军部队了!

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图2:向莫斯科快速突进的德军装甲部队

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苏军最高统帅部想到了距离最近的就只有位于莫斯科州波多利斯克的军校,波多利斯克军校由步滨学校和炮兵学校两部分组成,所以也叫波多利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这所军校1939年才成立,主要为培养炮兵和步兵的基层指挥员,学制三年。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军校的学制被压缩到6个月,而且在战争爆发后征召了不少地方院校的学生,所以有不少学员在两个月前才刚刚穿上军装。现在这些平均年龄还不到二十岁,还都是少不更事的青涩大孩子,就这样被紧急送上了前线。

众所周知,军校是培养军官的摇篮,可以说是一支军队的未来和希望,现在竟然把军校生当做普通的步兵投入战斗,这无异于杀鸡取卵,可见当时苏军已经到了何等危急的境地。这些年轻的军校生,也很清楚自己所肩负的重任——俄罗斯虽然地域广阔,但现在背后就是莫斯科了!他们后来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没有辜负统帅部的期望。

10月5日,紧急集合的军号在军校骤然响起,军校3500名学员中,2000人被编组成军校支队,由校长斯米尔诺夫少将指挥立即开赴前线,另外1500名学员则撤往后方。军校支队接到的任务是配合当地的内务部部队、后勤部队与第17坦克旅共同坚守伊利因斯科耶一线5至7天,直至援军赶到。

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图3:军校校长斯米尔诺夫少将

如此艰巨的任务,军校学员的武器装备却十分简陋,步兵学校的学员只有步枪、机枪,炮兵学校的学员也只有少量的45毫米、76毫米反坦克炮和85毫米高射炮,由于火炮数量实在太少,炮兵学校甚至连作为教具的1877年俄土战争时期的老古董大炮都拿了出来。

防线的工事情况也丝毫不容乐观,整个防线只完成了大约30个火力支撑点以及部分战壕与交通壕,防御工事只能说聊胜于无。

就在10月5日当天,军校就组织了约500人的先遣分队,迅速就地征用了民用车辆火速开赴战场,进入阵地之后就立即开始整备、修筑工事,重点就是在当地居民的协助下挖掘反坦克壕。

尽管波多利斯克军校支队装备落后,防御工事薄弱,但他们战斗意志却相当高昂。就在10月6日晚,先遣分队就和刚刚赶到的西方方面军伞降勤务主任斯塔尔恰科少校指挥的一支伞兵分队,一起向尤赫诺夫的德军发动夜袭。德军完全没有想到已经苏军居然还会主动发起攻击,一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先遣分队夜袭得手后,并不恋战,立即撤到乌格拉河东岸,依托河流险要组织防御。

在乌格拉河东岸,先遣分队和伞兵分队并肩作战,整整坚守了5天。这5天的激战,先遣分队伤亡已经达到三分之二,而且弹药也已经消耗殆尽。但他们击毁了德军至少20辆坦克、10辆装甲车,多次击退了德军进攻。更重要的是,他们迟滞了德军的攻势,为军校支队的主力展开和完成防御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图4: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的肩章

完成迟滞德军进攻的任务后,先遣分队撤到小雅罗斯拉夫韦茨防线,和占领这一线阵地的军校支队主力会合。从10月11日开始,德军在飞机、坦克和火炮的火力支援下,向小雅罗斯拉夫韦茨防线发动猛攻。军校支队拼死抵抗,苦苦坚持了两天。

德军见接连猛攻都未能奏效,就在14日用缴获的苏军坦克打头,还在坦克上插上苏军的旗帜,伪装成苏军试图渗透穿越防线。但被军校学员识破,军校支队紧急调动预备队对这支德军部队发动反击,最终将德军击退——这一情节在影片里也有表现,一开始学员们还以为是援军赶来了,还兴奋地高呼乌拉。

见连日激战却进展迟缓,德军只好改变策略,展开攻心战,投下大量劝降传单:“勇敢的红军军官生们!你们的战斗虽然勇敢,但已经丧失了意义。我们只用一两天就能冲进莫斯科。你们是真正的军人,我们敬佩你们的勇敢。如果能弃暗投明,这里迎接你们的将是热烈的欢迎,可口的饭菜和暖和的衣装”。

经过了连日血战,伤亡惨重,而且后勤不济,确实到了粮尽弹绝的地步,这样的劝降,对于刚刚上战场的年轻军官生,还是有点诱惑的。影片中对此也有表现,确实有人动摇了,但大部分军校生依然意志坚定,誓死不退。

10月16日,德军再次发起攻势,此时军校支队已经伤亡大半,而且还能使用的火炮也只剩下了5门。但依然苦战不退。其中第4炮兵连连长阿列什金中尉指挥学员依靠频繁转移阵地的机动战术,不断给予德军沉重打击,但最终还是全部牺牲。

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图5:《最后的前线》的剧照

【本号关联视频号“老周新观察”,可在站内搜索,同时全网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加关注多支持】

10月17日一早,德军占领了小雅罗斯拉夫韦茨防线的主要阵地,军校支队的残部在德军的重压下被迫向卢基亚诺沃和库季诺沃撤退。但是德军虽然突破了苏军防线,但要乘胜突进却并不容易。军校支队的残部依托卢基亚诺沃和库季诺沃两个居民点,继续顽强抵抗,又坚持了两天,其中在库季诺沃,学员们依靠仅有的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击毁了2辆德军坦克。而在小雅罗斯拉夫韦茨附近的公路,被打散的学员还在继续战斗,他们利用地形掩护,不断射击公路上的德军,使得德军无法顺畅地沿公路快速开进。

10月19日,军校支队终于接到了撤退命令,撤到留克亚诺沃,编入第43集团军序列。

10月25日,军校支队又接到命令,撤到伊万诺沃市,继续完成余下的训练课程——然而,此时幸存下来的军校学员已经所剩无几。还好事先已经撤退的1500名学员算是保留了一点香火。影片中是说3500名学员几乎损失殆尽,这点显然是为了渲染悲壮气氛,历史上只是2000人的军校支队损失殆尽,另外还保存了1500名学员。但到了四年后的1945年5月,战争结束时,活着看到胜利的学员还不到300人。

1965年,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博物馆开馆。

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图6: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博物馆

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图7:战后重返战地,在纪念碑下合影的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

1966年,克利莫夫斯克的学生与波多利斯克共青团在当年军校支队战斗的旧址进行野营,并发现了军校第4营阵亡学员在卡卢加州萨维诺弗与瓦西索弗两地的集体墓葬。随后在奥布宁斯克建立军校学员牺牲纪念碑。

1967年,波多尔斯克第二工业大街改名为波多尔斯克学员大街。1975年5月8日,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三十周年之际,波多尔斯克基洛夫街与公园街路口建起了波多尔斯克学员纪念碑,并在军校支队浴血奋战的伊利因斯科耶建成了前线博物馆,并点燃长明火。

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图8:波多尔斯克学员纪念碑

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图9:波多尔斯克学员纪念章

1989年莫斯科的第二公路改名为波多利斯克学员路。以波多利斯克学员命名的街道、桥梁、城镇分布在波多利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布哈拉、萨兰斯克和莫斯科等多处城市。此外,俄罗斯境内共有5所学校以波多利斯克学员命名,以纪念他们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牺牲和功绩。

影片《最后的前线》真实还原了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的这次战斗,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特效技术,而是实景拍摄,带着80年代苏联战争影片的浓郁风格,而且细节也相当到位,各种军装、武器,包括坦克和反坦克炮都逼真地还原了。

和四行仓库保卫战相比:

兵力对比:2000名波多利斯克军校生对抗德军的一个装甲战斗群;四行仓库保卫战则是88师524团1营四百多人对抗日军佐世保陆战队第10大队(约800人)。

伤亡对比:军校支队的伤亡是2000人几乎死伤殆尽;而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阵亡14人,伤23人,就是加上撤退时的伤亡,总共阵亡19人,伤47人。

作战时间对比:军校支队坚守防线12天;四行仓库历时4天。

作战意义对比:波多利斯克军校生是在最紧急的时刻填补防线缺口,为调集后援部队重新组织有效防御争取时间,可谓挽危难于既倒;而四行仓库保卫战主要是象征性的,向世人证明中国军队依然还在上海市区坚守,正如《八佰?里所说是“打给洋人看的”。

同样是真实事件为原型,为何《最后的前线》要比《八佰》强太多?

图10:《八佰》片名截图

所以,毋庸置疑,波多利斯克军校生所经历的战斗远比四行仓库保卫战更为惨烈血腥。抛开真实的战争原型,就是两部影片进行对比,无论是在战争场景的真实,还是对人物在战争面前的人性刻画,也都是《最后的前线》更胜一筹。没有为了煽情而煽情,更没有狗血的胡编瞎扯,《最后的前线》里那些青涩的半大孩子,在严酷的战争面前如何成熟起来;军校生和女护士的爱情,如何在战争的考验下如何生死与共;还有作为军校生母亲的军医对军校校长的质问,更是面对战争对于牺牲的反思……所有这些,都无疑要比《八佰》更有深度和内涵。

而《八佰》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票房,并不是说明影片质量有多高,而是沾了人们对于抗日先烈敬仰的光,看这部影片更多的是出于对当年那些抗日先烈的敬仰和缅怀,所以,同样是以战争中的真实事件为原型,《最后的前线》无疑甩了《八佰》好几条大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八佰真实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