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爱百科 98 0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文|令狐伯光

因为“疫情”停摆的中国电影,终于迎来了首部重磅新片《八佰》。

关于这部电影的波折,相信也不用多介绍了。

不管如何,21号《八佰》上映。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这给沉寂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激起了很大的涟漪。

关于这部电影的质量口碑,则是有褒有贬0。

原因是《八佰》之前因为种种问题,引起了无数的争议。

现在随着电影的点映,可以说争议更多了。

比如这一条。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电影很多方面并不符合真实历史。

比如前面和日军的战斗,历史上根本没有那么惨烈,电影表现得异常悲壮。

于是乎,被有些人讽刺为电影是“抗日神剧”?

那么,《八佰》是不是抗日神剧呢?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八佰》的叙事分裂这部电影如果单纯从叙事上来看。

它非常鲜明的分成了两个部分,不管是角色叙事,结构叙事。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我个人不知道导演团队如何思考,这部电影整个叙事内核,可以总结为一个概念。

——大概是“英雄史观”!

它贯穿整部电影的叙事内核,同时也把电影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段是英雄,后半段是史观!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前面非常经典的英雄叙事,表达了战争片里“英雄如何诞生”;后面则是历史叙事,导演想要表达的历史反思。

也就是前半段相当主旋律,后半段有点“反战”的味道。

《八佰》为什么让人觉得有“抗日神剧”的感觉?

答案是前面树立的“英雄”地位太高了,后半段反思历史的力度不够。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尤其是前面通过表现战争的惨烈,冠军的悲壮,所树立起来的一个个战争英雄,这完全违背历史上这次战役的真相。

注:这倒不是说“八佰壮士”不是英雄,而是英雄背后的历史是“果党”高层向列强演戏。

历史上这次战役是如何的?

日军就进攻了一次,死了一个人伤了十几个人。

四行仓库守军这边损失也不大,战斗毫不激烈。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结果电影采用的表达方式,完全是按“飞将军”笔记本和台湾地区版电影《八佰壮士》的叙事。

日军伤亡两百人,毁了两辆坦克等等。

这种“刻意拔高抗日战争”的主旋律表现,在我们这本来就有“神剧”的嫌疑。

更何况,历史上这场战役背后荒谬得多。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导演前面塑造了一大堆“英雄”,结果又往“反思历史”上推。

最关键是结局的“大撤退”的处理,更是将情绪推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程度。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八佰》塑造的英雄们这个主要在电影的前半段,以男主角欧豪饰演的湖北兵团端午为主角。

你真的没有看错。

电影前半段的绝对男主角是欧豪。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欧豪等人是湖北兵团派来上海,参加战争的普通人。

他们对于战争没有什么经验。

刚到上海就被日军冲散,被谢晋元部队当逃兵收容在四行仓库。

接下来,主要叙事便围绕着欧豪所展开。

从欧豪开始的贪生怕死,晚上通过水路企图逃到租界。到最终不忍出声提醒,第二次战役结束重新参战。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从欧豪被李晨等人的教导,到被迫参加第三次最惨烈的战役。

再从欧豪引出同是逃兵的王千源、张译和姜武。

还有四行仓库的守军李晨,魏晨等等士兵的群像。

电影前半段不但用镜头刻画四行仓库这边近十个普通人,同时兼顾了对岸租界不少普通人。

租界普通人的变化是从开始的事不关己,到因为观看“这场表演”被,内心开始有了抗争的精神。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四行仓库的普通人,则是战争片中的“英雄的诞生”。

尤其前半段男主角欧豪,身边的张译,王千源和姜武。

当然,李晨、魏晨等守军也有重要的刻画。

这种普通人的群像塑造,在国产战争片中确实非常少见。

当唐艺昕饰演的童子军杨慧敏渡河过来,电影这才进入了后半段,主角更换成谢晋元。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电影的后半段,则有三个最重要情节。

一是明知为牺牲却象征意义的护旗,结果电影里差不多牺牲了一排的人。

二是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过来,告诉上封的命令让他们放弃抵抗进入租界。

原因黄晓明也说得很清楚,这次战斗本来就是给列强的“一场表演”,“果党”高层这么做是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谢晋元虽然非常气愤,但形势比人强只能同意。

最后自然就是撤退戏,李晨等人组成敢死队为撤退部队打掩护。

注:刚刚成长为英雄戏份的欧豪,在护旗的时候已经牺牲。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八佰》与“抗日神剧”这部电影为何给人,或者说有“抗日神剧”的感觉?

这个要讲到它前半段的叙事了,电影如果从前半段一直延伸下去。

它就是“英雄诞生”的那种主旋律战争片。

现在很多人说《八佰》是抗日神剧,主要原因是电影的战斗表现,完全不符合历史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状态。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因为历史上没有那么激烈,前面已经略略提过。

现在网络上的科普也铺天盖地,这里便不赘述了。

因为这个有人将《八佰》骂成“抗日神剧”。

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这电影问题虽多但不用戴“抗日神剧”的帽子。

1、什么英雄崛起(主旋律)的战争片?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全世界这种战争片都这样,它是在真实或半真实的历史事件下,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全面升级,从而达到一种“正面宣传”的效果。

不信?

哪怕国内网内号称“最爱反战”的欧美战争片,同样拍大量这类电影。

近几年如《黑鹰坠落》《狂怒》《血战钢锯岭》《美国狙击手》《前哨》等。

东亚国家当中,韩国电影是其佼佼者。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原因二战的韩国,在对抗日本侵略者上做得还远远不如中国。

他们用流行文化“安慰自己民族自尊心”上面,很多时候达到了一种意淫的程度(注,这比国内抗日神剧还严重)。

比如《暗杀》《军舰岛》《凤梧洞战斗》。

这些电影莫不是将韩国历史某些真实事件,各方面艺术升级的作品。

最终塑造了一种大韩民族历史上的战斗英雄,再对观众进行观点灌输的表达方式。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全智贤的《暗杀》虚构的程度更多。

《凤梧洞战斗》和《军舰岛》则是代表。

以《凤梧洞战斗》为例,这部电影放中国差不多就是“抗日神剧”了。

电影将历史上这场战斗全面的夸大了,充分表现了“大韩民国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非凡勇气。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这本本来也可以,但电影则通过一个日本小孩说:我们日本人才是劣等民族——

这样表达战争片的内涵,它能够深刻到哪里去呢?

但因为韩国电影工业非常的成熟,其它方面做得是非常漂亮。

这些战争片的观赏性都很不错。

韩国战争片就是这样。

二战不断痛击日本侵略者,古代这样不断“反抗中国”,现代就这样不断嘲讽美国和中国人。

当然,因为韩国电影敢拍的原因。

那些反映民族伤痛,半岛兄弟痛苦的战争片也不少。

这当然不能一棍子打死了。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中国主旋律战争片中国主旋律战争片,其实近年反倒不多。

反倒是现代战争片居多,而且成绩都非常不错。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比如《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等。

这些电影也是非常典型的主旋律战争片,毕竟历史上的真实事件里,湄公河缉毒和撤侨没有这么惊心动魄。

它们就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全方位的艺术化了。

电影表达了我们的正面,积极而又亢奋的思想内核。

如果《八佰》这样的艺术化升级是“神剧”。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那么《战狼》系列,《行动》系列也该是神剧了?

此时有网友可能要说,这些国产电影本来也就是“神剧”。

但是事实上,全世界各个国家战争片都是这么拍的。

包括“全世界输出战争,影视剧经常反战”的欧美国家。

他们影视工业更加成熟,电影手法表达更加的高明。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前面也已经举例了,《黑鹰坠落》《狂怒》《血战钢锯岭》《美国狙击手》《前哨》等等。

当然,与韩国的战争片一样。

这些国家因为敢拍,其它类型的战争片也不少。

《八佰》前半段在战斗方面,已经是全方位的艺术化升级了。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虽然和历史上“四行仓库”完全不符合,但艺术化升级还是在合理范围之内。

它既没有中国常见的“抗日神剧”的各种雷人设定和场景,同时也没有欧美“超级英雄”电影的奇幻处理。

所以,《八佰》并不是一部“抗日神剧”的电影。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尾声《八佰》这样拍,虽然不是“抗日神剧”。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但因为它后半段叙事的改变,最终导致了电影的烂尾。

因为国内历史上的原因,你把“八百壮士”塑造成为英雄。

这个本身没有问题,官方和舆论也都是认可的。但你必须得说明,这事后面是“果党”高层贪污腐败和指挥无能。

何况,这本来也是历史事实啊!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一部电影总要有个表达的内容,你得用你的思想内核。撑起片中人物角色的行为准则,故事剧情的合理性。

中国现代主旋律电影、官方,媒体和人民的内核都是三位一体的。

人民国外遇难,部队深入敌后拯救行动,经过千辛万苦成功解救人民。

它的背后是中国国力崛起,民族自信心的体现。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但历史上“八百壮士”本就是果党高层向表演的一场秀,目的是争取得英美等列强的支持。

如果拍前面英雄的崛起,最后思想内核落脚到“果党”上下一心。

这种完全的民国主旋律。

正所谓历史都不敢这么写,这难道不荒唐吗?

电影后半段也以黄晓明出场,表达了这个“正视历史”的观点。

《八佰》远远被高估?这就是部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

但是并不是太过深入,尤其是在最后那场大撤退的结尾冲击上。

导致整部电影前后叙事断裂严重,有种无法形容的味道。

这里便不展开了。

反正《八佰》确实不是“抗日神剧”。

这部电影的问题也非常的明显。

标签: 八佰真实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