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并不仅仅等于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发展的核心内容。离开人的发展要求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也是不能够持久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对以人为本的集中概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思想前提和思想基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纲。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主张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回答了“归谁所有”的问题。
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不是单纯为了GDP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发展必须把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而落脚点是人的发展。
因此,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我们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离开了以人为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并且会误入歧途。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以人为本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人是发展的主体,但不是自然的绝对主宰。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但是,以人主宰和征服自然的方式推进发展,其后果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经济也难以可持续地发展。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从社会历史进程来看,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力量。
正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力量。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历朝历代的进步思想家所倡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是调适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手段,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重民、亲民的同时又畏民、愚民,甚至把人民群众看作是供君王驱使的“牛羊”。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
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泛指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以区别于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以物为本”、“个人本位”成了人本主义实际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本主义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个人主义,以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目的和中心,以实现自我利益为主要的价值追求。同时,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本主义所包含的有价值的思想成果,抛弃了关于“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抽象议论,转向唯物主义。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的关注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提出“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真正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价值,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评价标准。
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标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