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赵国短板的背锅侠

爱百科 56 0

提起赵括,我们脑海中反映出来的第一印象大概都是纸上谈兵。毕竟,赵括的纸上谈兵使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是大多数人在历史课上接触的关于赵括最直接的了解。

赵括,赵国短板的背锅侠

可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风云之后,当我们真正客观的不再受自己脑袋中根深蒂固的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无能之人的观念开始真正的面对这个人时,我们会发现这个人其实只是个单纯的背锅侠。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往下看。

咱们先来从长平之战讲起,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了解完历史的走向咱们来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环境,秦赵两国对峙长平,赵国将领廉颇坚守不出,而面对老将廉颇秦国也无法拿下长平,所以战局一直是胶着状态,输不了但也赢不了。双方几十万人一直这样持续了三年。

对于古代的社会状况,这样的对峙是对综合国力的持续考验。几十万对峙的军队,就是几十万的劳动力,在古代社会,这样的人几乎是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主要支撑,没有这几十万人一个国家无论是粮食生产社会运作还是社会建设,都几乎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可强敌在外,他们只能这样耗下去。

在这样的状态下,双方其实已经由军事对抗转化到国家经济的对抗,进而到了整个国家方方面面的对抗。而赵国的综合国力根本比不上秦国,随着时间的流逝,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赵国已经快要到极限了。为什么会这样能?

这就不得不题一下双方此前的发家史。

秦国是以商鞅变法之后所推行的耕战和军功奖赏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支撑,而经过多年的社会发展之后,秦国的国力在持续上涨,而连年的战争充分调动了国家的发展潜力。此时的秦国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成熟稳定的发展方式,长平的对峙对秦国来说,是快要到机器运作的极限了,只要降低负荷就能很快的恢复过来。

而赵国此前的发家史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所建立的强大军事力量的发展,对于经济方面和社会结果方面则没有太多的创新和改变。所以,赵国的对峙相当与在拼老本,就算马上结束战争,在短期内也是无法恢复的,而且拖的越久,伤害越大,恢复的难度也越大。

所以,经过比对后发现,赵国只是在军事力量方面可以和秦国抗衡,但国家运行方面和国家的经济潜力方面差远了,所以,像长平之战这样体量的战争一但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军事手段拿下,那么,通过比拼国力的方法对峙,赵国必输无疑。

这像极了历史上的美苏争霸,片面的发展军事力量必然在时间的较量中被经济拖垮。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赵括,赵国短板的背锅侠

而就在赵国经济快要崩溃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赵括出场了,赵括先是在能够在军事理论的争论中辩胜自己的父亲马服君赵奢,借此有了一定的资本。然后通过一阵与廉颇的防守策略相反的进攻策略得到赵国君臣的认可,成为了长平之战中赵军的主帅。

便有了此后长平之战的结果,也有了后人那句纸上谈兵。但当我们细细品味赵括当主帅这段故事,我们就会发现,赵括完完全全就是个被算计的背锅侠。

首先,赵括能当上主帅,主要原因绝不是赵王认为他的军事才能足够优秀,毕竟如果看才能,廉颇那一点不如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晚辈。

那么除去军事原因,剩下的那就是他的进攻策略是赵王看中的,只有这一条才会给赵王足够的理由用他来换廉颇。因为在守下去赵国已经顶不住了,而廉颇又不肯出击,所以,只能用赵括来改变前线的局势达到破局的目的从而缓解国内压力。

从此,赵括便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当他选择进攻的那一刻,历史的结局就已经注定。因为期盼赵军出击的不仅仅是赵国,还有秦国,正是因为你不出来所以没办法,现在你主动出击岂不是自投罗网。

纵观全局,赵括,在错误的时候坐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又只能选择一种错误的战略方向又错误的估计了自己。最终只能成为赵国在经济短板上的背锅侠。

赵括,赵国短板的背锅侠

也许他没有那么不堪,但历史的责任总要有人来背负,一个作为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无疑是最好的责任人,至少在历史的烽烟下,这是最能让人接受的解释。

标签: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