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冀州刺史赵煚逸事

爱百科 95 0

赵煚jiǒng(532—599 年),字贤通,北魏天水郡西县(今甘肃礼县)人。生于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年)。祖父赵超宗,做过魏河东太守。父亲叫仲懿,做过尚书左丞。赵煚少年丧父,赡养母亲至孝。十四岁那年,有人偷偷伐其父墓中的树,赵煚号叫恸哭,送交官府。见到魏右仆射周惠达,长揖不拜,自己述说孤苦,泪水(涕)与鼻涕(泗)交集,惠达为之伤感流泪,长长叹息。

等到赵煚长大,为人沉着稳重又做事得体大方,略微涉猎经史。当时西魏政权由宇文泰执政,闻其名,任命赵煚为相府参军事,赵煚自此始为政府官员。此后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得到宇文泰器重,按功论封平定县男,邑三百户,累功升职为中书侍郎。进入宫廷,负责起草诏命等事宜。后来,赵煚积极参与了杨坚逼迫周静帝“禅位于隋”的活动,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赵煚成为隋文帝最为信任和器重的大臣之一,位高权重。

赵煚在隋朝时曾任冀州刺史,颇有政绩。赵煚认为施政治民之道,要威德并举,临之以威,使百姓知道朝廷的政令之重;施之以德,使百姓知道为人处事的准绳。赵煚曾经有一次得病,百姓们都跑来,争着为他祈祷,可见他如此得民心。

当时,冀州市上商贩多奸诈之徒,欺行霸市,短斤少两,大进小出,卖货以斗量,则斗不足;以尺度,则尺不足。百姓十分愤恨,以致经常发生纠纷。赵煚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特命人打制铜斗铁尺,置于市上,以为标准,有敢缺尺短两、作假欺诈者,将予以严惩,商贩再也不能巧取豪夺,冀州百姓日趋富庶。老百姓十分称赞。此事为隋文帝知道后也十分嘉许,采冀州刺史赵煛所定的“铜斗铁尺”,并让有司在全国推广这种做法,“颁之天下,以为常法。”一千多年前赵煚发明铜斗铁尺方法至今犹存,可见要维护公正的商业行为不是容易的事。至于对犯了法的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仍然是当今的一个重要话题。今天我们还能在集市上看到公平秤,可知道最早源于赵煚在冀州置铜斗铁尺的人却不多。为此,冀州博物馆制作了专门的展牌,向游客们着重介绍这一历史事实。

为减轻和消除衡水湖区域广袤田地中的盐碱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特组织设计并修建了数条泄碱渠道,其中的主干渠道被后人称为赵煚渠。 开皇十九年(1599年)赵煚率民于城东洼地修渠沃田。此为本城第一项水利工程。到了唐朝贞观十一年,冀州刺史李兴也曾利用赵煚渠之水灌溉农田。管理赵煚渠的官吏就称作赵渠帅。

教育比刑法有效, 除了铜斗铁尺以外,赵煚任冀州刺史时还作过一桩为人传颂的事。曾经有人盗赵煚田中蒿草,被小吏抓住。赵煚说曰:"这是因为刺史(就是说他自己)不能宣传好的民风教化,你有什么罪呢。"安慰宽谕地送他回家,令人装上一车蒿草赐给那个偷盗的人。那个偷盗的人非常惭愧,比受了重刑还难受。他用自己的品德来感化人民,都是这样做的。

隋文帝杨坚来到洛阳,赵煚来朝拜,隋文帝称赞赵煚:“冀州大藩, 民用殷实, 卿之为政,深副朕怀。”意思是说:"冀州是大籓帮,物资丰厚,卿在这里管理,非常符合朕的心意。"

赵煚于开皇十九年(599年)逝世,享年六十八岁。儿子也当官,官至太子洗马。后来随同杨谅谋反,被杀。

隋冀州刺史赵煚逸事

隋冀州刺史赵煚逸事

铜斗

隋冀州刺史赵煚逸事

撰稿:冯卫同

编辑:王 影

审核:张 博 刘春娈

标签: 唐朝刺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