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又诫子书》是如何论酒的?

爱百科 102 0

我们一般只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代足智多谋的大政治家,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大政治家对酒还有一则很精彩的妙论。他在《又诫子书》中写道: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蛘,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酒这个东西是用来完成礼节,表达情意,使人身体舒适,品性归真的媒介。

  当完成礼节之后,饮酒就可随便,度量而饮。这种和谐融洽的酒风是最高尚的了。如果主人的情意没有表达完,而宾客饮酒又未尽兴,那么主人为了陪客人欢乐尽兴,可以致醉,但前提是不至于醉到神志不清,言行错乱。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这封信,很值得今人借鉴:

第一,酒是人们彼此间完成礼节,增进友谊、陶情适性的媒介。

  有人请我赴宴,不去便是失礼;去,不是为了过酒瘾,喝得大呕大吐,躺在地上耍死狗,而是为了完成礼节,表达情意。主人所以设宴,不是因钱多扎手,以显示什么“轻财好施”之慷慨,其初衷也是为了延接四方宾客,以酒完成礼节,传情达意。

第二,以酒完成礼节之后,宾主就可度量而饮。

  设宴讲究酒过“三巡”,这既是不成文的规矩,也是主人对客人的敬重。当主客饮酒“三巡”之后,意味着完成礼节。之后,人们就可以随便红火热闹,度量而饮,能者多劳。这种不强人所难的饮酒是一种文明的酒德酒风,应该继承发扬。

第三,饮酒可以一醉,但前提是“无致迷乱”。

  也即不要醉到神志不清,言行失常的地步。显然,诸葛亮在这里议论的“醉”是一种大脑清醒的醉。酒,人喝得多了,大脑兴奋,话也就多了,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话虽多,不致失礼,不是胡言乱语,而是理智控制下的“话多”。诸葛亮强调的“无致迷乱”,

就是让人们饮酒要适量,要掌握“度”。

  俗话

说“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确,人是活物,酒是死物,岂能让死物主宰活物!看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曾有过饮酒不加节制自毁形象的生活插曲,所以才有诸葛亮这则“诫子”论酒的妙文。在我看来,“酒”是不是有点像“春风”?爱饮酒的朋友以为如何?如果像,那我们就以王安石《春风》一诗作结:春日春风有时好,日日春风有时恶。

  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标签: 诸葛亮诫子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