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爱百科 121 0

历史上法显、玄奘“西天取经”的去时路线基本上是相同的,大致沿着丝绸之路,越过印度河进入中印度地区。而返回的路线截然相反,法显是在印度东海岸走海陆回国,至山东登陆返回祖国;玄奘则因当年答应了高昌国王,取经后返回高昌国宣讲佛法,所以几乎是沿原路返回,只不高昌当时已被唐朝征服,玄奘也就未做停留,直接返回了大唐。所以法显是西行陆路取经,东行海路归国;玄奘是来去一条路走两遍。那么按照今天的地理知识,法显东归之路明显距离更近,为何不能来去都走海陆?又或是通过中南半岛前往印度呢?

西天取经的路线选择唐朝长安前往印度的路线应有四条,第一条路线就是法显、玄奘选择的西行路线。此路线从长安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抵达西域,翻越葱领,穿越帕米尔高原,沿印度河南下,渡河后向东进入中印度(天竺)。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第二条路线就是法显东归的海上路线,其东归是从恒河入海口的位置登船,穿越孟加拉湾抵达狮国(今斯里兰卡),二度登船后进入印度洋向东航行,沿苏门答腊岛东北海岸线进入我国南海,再往北航行至我国。如果把这条路线反过来,完全可以当做前往印度的路线,法显搭乘的是商船,说明东晋时期这条海上贸易线已经成熟。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第三条路线是从长安南下四川,经过当时的南诏,由布拉马普特河(雅鲁藏布江)流域进入印度。有人说这条路线上的南诏与唐朝关系不好,此路行不通,这个说法其实不对。南诏与唐朝对立是中晚唐时期的事儿,由于唐朝国力衰退,南诏国开始扰乱西南,威逼四川,唐僖宗因此悬赏镇压,这也是后来播州杨氏崛起的原因。

而在唐初,南诏还只是西南诸邦中的势力之一,只因唐朝廷需要扶持西南政权牵制吐蕃,所以朝廷选择了最南端的“蒙舍诏”,扶持其征服了洱海地区的五个大型部落,从而统一洱海。贞元十年(794年),唐德宗封其首领异牟寻为南诏王,这才有了南诏国。所以玄奘西行的贞观三年(629年),走南诏路线是有可行性的。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第四条路线则是从长安出发,至青海,穿越吐蕃(西藏)到亚东,翻越喜马拉雅山到印度。这条路线看着比较虎人,还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其实唐朝有人走过这条路线,即“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但当时的吐蕃给予了极大帮助,玄奘自行时,这条路线只有理论上的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要看玄奘西行路线选择上的几大主导因素了:

玄奘西行的目的小说《西游记》将玄奘西行称“西天取经”,这个说法也很恰当,因为玄奘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探究佛教各派学说之分歧。换言之,如果说法显是为了探索佛教完整的戒律清规,那么玄奘就是为了探索南北佛宗的统一概论。法显作为前辈,带到中国的是佛教“世界观”,玄奘则是去寻找“方法论”。玄奘时期我国佛教流行摄论宗和地论宗,此两家有关法相多有乖违,玄奘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所以这一路走去,不管大乘、小乘,能够听闻学习便是目的,那么路线选择就尽可能路过崇尚佛教的国家,而且越多越好。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法显)

基于这种目的,前人法显的《佛国记》就是很好的路线指南。比如法显记载的茑夷国(今新疆焉耆)之旅,由于茑夷国信奉小乘佛教,对中原大乘佛教徒没有好感,所以连寺庙都不让投宿,法显团队中的智严、慧简、慧嵬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才化解了教派之争带来的麻烦。这就为玄奘提供了指南,200多年后,玄奘偷渡出关,得到的最大资助便是高昌国。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鞠文泰与玄奘剧照)

此时高昌国王鞠文泰信奉佛法,在玄奘离开高昌前,玄奘应鞠文泰要求,剃度了4个高昌国徒弟随行,答应归来时在高昌传法三年。麴文泰则为其准备了30匹马、30套衣服、100两黄金、3万银钱、500匹绫绢,并令25名随从,1名掌握多种语言的官员陪同西行。除此之外还亲手给沿途25个绿洲小国的君主备下请求通行的书信,并给每位君主备上厚礼。小说《西游记》里的徒弟四人、通关文牒或许就是以此为原型。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再比如法显记载到于阗国遇上了当地的大型佛教活动——“佛诞节”,规模之宏大从未见过。玄奘当然不会错过这等佛教圣地,200多年后玄奘也经过此地,并写入《大唐西域记》。所以说他的路线选择绝对会参考《佛国记》中记载的佛教中心分布区。甚至再往前看,三国时期的僧侣朱士行,西行探索时,也在于阗国收获了小乘佛教经典《放光般若经》梵本,这些都是玄奘值得参考的路线选择。上面四条路线能够最广泛接触佛教盛行区域的便是第一条,所以西行之目的,乃是路线选择的首要因素。这里也能排除第二条海上路线,这条路线需要在海上漂泊,根本无法接触到佛教文化,对玄奘来说毫无意义。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西行路线上的阻碍排除名著《西游记》里常说“此去十万八千里”,这正体现了玄奘西行的路途遥远,然而我们上边罗列了四条路线,其中第三条是最近的,即从四川、云南,进入中南半岛,由中南半岛进入印度。我们之前也说过,南诏本身并非这条路线上的阻碍,因为当时唐与南诏是合作扶持关系。而可能造成的阻碍在于唐政府,要知道玄奘是请求西行被驳回的,这里有两个原因:

其一:唐朝初建,百废待兴之际,统治者并不支持佛教的发扬。因为自古以来,宗教的发扬与推广都会吸引大批劳动人口转为僧侣,这即让劳动力大量流失,又使财政税收减少,对于战乱后的社会经济的恢复极为不利,历史上三大灭佛事件皆有这个因素。

其二:唐初与突厥关系紧张,随时都有战争爆发的可能,边境严禁人口出关,一方面是担心关内人口流失,另一方面也是防止间谍活动。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贞观三年(629),关中大旱,唐朝廷这才准许关中百姓出关逃荒,玄奘就是混在逃荒的队伍里向西而去的。到达重镇凉州后,由于唐朝与突厥的战争一蹴而发,故而又被拦在关内,无法继续西行。玄奘在凉州寺庙坐堂传法时又被凉州官军遣返,因为他没有政府签发的“通行证”和“暂住证”(唐朝僧人游历传法需要到尚书省授权的州府开具证明),他的度碟(僧侣身份证)只能证明他是长安的僧人。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此后玄奘昼伏夜行抵达瓜州,此处守关将领叫李昌,他已经收到了凉州发来的通缉令,也就是说玄奘可能已经被当间谍通缉捉拿了。好在李昌是信佛之人,在抓获玄奘后又亲自为其放行,此后又经过五座烽火台,玄奘又很走运的遇到了信佛的将领王祥,在王祥的帮助下,玄奘总算是走出唐朝国界,偷渡出关了!

如果换成是第三条路线,玄奘需要通过狭窄的古栈道抵达汉中,再由汉中巴蜀之间的山谷进入巴蜀,经巴蜀入南诏。此处的关卡与西北截然不同,不在茫茫戈壁之上,而是处在“一线天”式的峡谷之上,偷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恐怕到不了南诏就被遣返或者捉拿,这就是玄奘走不了中南半岛的原因。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再说第四条路线,吐蕃这条线的宗教信仰并不符合玄奘的“胃口”。至今藏传佛教仍然独立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的体系之外,可以说是自成一派。尤其是在玄奘时期,受到印度教的影响较大,教义、理论都与玄奘所学大相径庭,而这条路线上几乎都信仰藏传佛教(当时还处于本波教阶段),所以探索的意义没有西线强。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至于说高原反应什么的,我觉得倒不是主要问题,地理原因被很多人拿出来说事儿,要知道玄奘走西线也是要翻山越岭的。翻越葱岭时,玄奘的队伍有一半随从、两名高昌徒弟都死在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这不也是地里上的阻碍吗?玄奘在穿越红沙漠时差点渴死,这不也是地里上的阻碍吗?而且法显在《佛国记》中早就记载了“大雪山”和“沙河”的艰险。所以地理因素并不一定是玄奘选择路线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玄奘的路线选择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前行者法显,自己以虔诚为态度,以历学为目的,以顺利偷渡为基础。因而选择了偷渡可能性大,沿途佛学中心较多的路线。回归时若非与高昌国王有约在先,他很可能会效仿法显,从海陆归国,可惜的是,他抵达高昌时,唐朝军队已经驻守在了此地,鞠文泰也已死去!

标签: 中国历史时空示意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