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爱百科 257 0

分封到败亡,楚汉战争背后的经济学,看似单纯的项羽其实机关算尽

楚汉之争过去千年以后,著名女诗人李清照,为了缅怀心中的英雄,曾经写下一首气势十足的《夏日绝句》。

这首诗,一改婉约风,反而多了肃杀之气和英雄末路的感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短短四句,道出项羽的一生终点。

一个年仅30出头,正待绽放的英雄豪杰,却在人生最好年华,落幕乌江边,用短暂而传奇的一生,留下史书中无尽的回忆。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李清照)

这回忆。

有人生问道时的豪迈,学万人敌。

有巨鹿之战时的果决,破釜沉舟。

有彭城决战时的英武,反败为胜。

有痛失虞姬时的悲情,流传千古。

随后这一切,在垓下突围的豪迈和悲壮后,让项羽成了一个神话式的人物。

项羽败亡,让人扼腕痛惜,也让后世人思考,为什么从占尽优势到一败涂地。在无数评价后,历史变得丰满而又多角度。

有人说他有勇无谋,有人说他沐猴而冠,

有人说他情商缺失,有人说他暴力无德。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项羽的多面性)

貌似都有道理,可真如此吗?这一切或许是因由,但却少了关于经济角度的论述,我们漏掉的或许才是关键。

因为经济决定政治。

今日就从这经济角度,还有各种时刻的决断,来复盘项羽的短暂一生。

这一生,就从项羽主导诸侯,成就霸主之后的分封天下开始说起吧。

秦末风云的最高潮无疑是项羽、刘邦双双叩关,让秦帝国彻底瓦解。

这彻底败亡背后,是五百年秦国终局,也是诸侯齐聚关中让三秦大地变废墟,更让当时中国最大,也最让人厌恶的强权成了过去时!

这共同目标覆灭,也让曾经的战友们失去了赌博的标底,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

这新时代是什么?答案是,参与灭秦的所有人,瓜分胜利果实而已。

坐地分赃,就是当时所有人的核心诉求。

凡是认为自己有功劳的,纷纷在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

这个时候,功劳最大,兵力最强,威望最高的项羽,就成了众人的主心骨。

那么面对这样的一群人,项羽有可能延续秦始皇的中央集权方式建立政权吗?答案是不可能!

因为所有的人,都寻思,自己功劳卓越,需要裂土封侯。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事情不好办)

这就让事情难办了!寻思如何办时,不少等待分封的诸侯,将人性的阴暗面,尽情释放,用大肆劫掠,不断搜刮关中三秦大地的方式,让自己在分封之前就收获不少。

这一切为何会发生,跟项羽的无力控制,甚至有心纵容,脱不开关系。

因为那一刻的项羽,除了这两个选择之外,别无他选!

简言之,如果项羽强化控制,诸侯就有可能反抗他,与其如此不如纵容。

因为这群看似乖巧的人,没有一个是好对付的,等待瓜分利益的大小军阀,都是坐拥一方的实权派,真要一个处理不当,让人找到了群起而攻的机会,项羽再如何悍勇,也无法抵挡这天下的反戈一击。

就如刘邦一样,鸿门宴的屈辱过后,他低调无比,但如果有报仇的机会,你认为他会不行动吗?

这样的环境,让所有的志在天下,成了伪命题,分封成了不可替代的方案。

于是,才有了一个实用主义政治家,精明的手腕出现。

既然必须要分封,那么借助这分封权力,为后续的统一天下埋下伏笔,让原本有可能一统的天下,再一次四分五裂,最后自己成为新秦始皇也不是不可以啊?

基于这样考量,才有项羽分封举措出现。

曾经的天下,七国争雄,斗争了这么多年,都是因为地盘不小,实力不俗,才有互相制衡。

那么今日我将天下切割的小小的,自己的地盘弄得大大的,让所有分封的诸侯,地盘缩水,经济实力变小,以后处理起来不就更方便吗?

除了这个考量之外,项羽还存了一个心思,那就是在分封中埋钉子,弄制衡。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项羽分封)

如果真要仔细研究,就能发现项羽分封,从多视角看,都让人寻味。

首先:看分封人数,足足18个诸侯王,一口气将天下切割成碎片,但凡有点功劳的,就给你一个王帽子戴着,敢情这王帽子不值钱啊?

其次:看分封中的制衡,所有受封赏的诸侯,因为各自利益不同,不少都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有很多原本的上下级关系,反而成了相同的王爵,这点上燕王韩广、燕将臧荼,赵王赵歇和赵相张耳就是明证,上下级关系,在分封后变成了同级关系。

最后:在一统胡乱分封,制造君臣同级和利益矛盾局面后,基于人性的本质,这群人会和谐共处,会合并从属吗?答案是当然不会。

这三重因果叠加后,矛盾就出来了,猜忌就出来了,无休止的内耗也就出来了。

项羽分封中的谋篇布局,是整个战略的第一步,用行使大义和看似公正的方式,让天下重又有了纷乱的影子,这布局之精妙,足见项羽的算计。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项羽)

说有勇无谋,是小瞧这人杰了。埋下分封伏笔后的项羽,也见到了自己意料中的事情,无数诸侯因为利益争夺,在分封结束没多久,就重燃烽烟,弄得天下沸沸扬扬。

这结果,成了史书诟病项羽的因由!

说他分封不公,才让天下战乱,但换个角度看,何尝不是贪欲无法遏制后的因果,在项羽刻意为之后,成了必定咧?

这必定的背后。

第一层,是项羽的野心和政治诉求,他希望用分封天下,引发乱战方式,在日后有重振河山当秦始皇的可能,让天下复归一统。

第二层,是无奈和权宜之计,所谓的公平从来没有绝对之说,每个人的预期和现实都会有落差,就拿刘邦来说,去了蜀地因祸得福的他,难道就不想念丰沛之地的富庶?与其寻思满足所有人,不如按照我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占尽优势就够了。

这就是项羽的政治野心和政治谋略,诉求统一天下,你们越乱越好。

由此可见,项羽从不是沉不住气,容易冲动的人,这也有他曾经的做派作为佐证。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章邯)

巨鹿之战后,秦军大败亏输,王离大军被项羽全歼,但章邯依旧实力不俗。

真要说的话,章邯兵力,比项羽还多,士卒训练有素,军心虽然不稳,但真要决死对战,项羽也不容易拿下,最后谁胜谁败,犹未可知。

章邯之所以选择投降,原因不在战场交锋,而在后方不稳。

赵高的乱政才是章邯投降的关键。

赢了不一定有好果子吃,还有性命风险,我拼命干嘛?不如用这兵力当晋升之道,成就自己的裂土封王。

这就是章邯的算计,用最低风险,换来自己的荣华,将争锋相对变成把酒言欢。

他唯一没有算到的只有一件事,这件事就是狠辣的项羽,居然将章邯手下20万秦军坑杀了。

这狠辣的手腕,不符合道义,不符合人伦,也让章邯从此成了光杆司令。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秦军)

那么项羽为何要这么做?

楚军缺粮是其一,这是一个经济问题。

秦军彪悍是其二,这是一个军事问题。

章邯威胁是其三,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经济上,项羽大军养不活这20万俘虏。

军事上,项羽真要顾及影响,将20万秦军全放了,大概率会成为自己彪悍的敌人。

政治上,项羽如果不放又不杀,让章邯继续带兵,无论剩下多少人,自己对于章邯的控制力都会下降

这三重因果,决定了项羽的做派。

杀掉,杀掉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成本核算后,才有项羽坑杀20万人出现。

同样,基于成本核算,才有项羽放过了杀自己叔父项梁的凶手章邯。

原因无他,报仇或许是心愿,但和天下比并不重要。

叔叔的循循善诱虽然历历在目,但这教导的最终目标,不就是让自己复现楚国辉煌,创出一片天下吗?

在一个伟大的命题下,私人恩怨不重要。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楚军攻城)

因为留着章邯,能让自己收获更多,这收获也有因有果。第一:基于政治信用和政治威望考虑,留下章邯能让联军更好地灭秦,让秦国容易接受投降的结局。

第二:章邯利用价值高,他个人的投降,意味着天下大势已定,这个秦国最后名将,还能成为自己防备秦国的棋子,让他镇守关中,抵御跟自己势不两立的秦国人,无疑是好的选择,因为20万秦军因他而死,不管是否是他杀的,老秦人都会将账算在他头上,也就没了背叛可能。

第三:章邯没有选择,只能成为项羽的铁盟友,要不然他个人无路可走。

于是,章邯就这样被项羽决定了命运。

在一个战争潜力被破坏殆尽的关中,成了帮助项羽压制刘邦的棋子,为了让章邯不生异心,他还将跟随投降的司马欣、董翳都安置在了关中,让他们三角制衡。

如此处心积虑算计,让项羽在分封之后,有了安然回去的资本,我都留下这么多后手了,刘邦啊,刘邦,你搅得起浪花吗?

项羽就这样用分封这个手段,从政治局势还有谋略角度,让自己占尽了优势,也有了在后续,成就霸业的可能。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霸王不蠢)

但他为何最后依旧落败了?根源就在两点,而且环环相扣!

第一点,就是他的定都非常有问题。

将西楚都城定在彭城是绝对的失误,就算项羽拥有战略考量在内,依旧是错误。

彭城是哪里,看地图找徐州就知道了。

这地方,在三国时代多次易主,成了不少战端的导火索,这是后世历史上的事,却凸显了彭城的位置,是绝对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著名的动乱之源。

为何会如此,因为彭城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南北区域划线过度的重要节点,是通往北方的钥匙,也是通往南方的门户。

南北交界的地理位置,让彭城和彭城所在的徐州,成了交通要道。

除了是交通要道之外,徐州也是中原富庶的州,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发展经济。

交通要道,经济发达,意味着什么,答案是经济枢纽,南北方贸易的中心。

这都是好的方面,也是彭城的优势,但有了优势,当然有弊端。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四省之地)

用好了优势,无往不利,放大了弊端,成失败根源。交通的便利,让彭城无论出征集结兵力,筹备物资,都拥有转运优势,可面临战争的时候,也让敌人能长驱直入,因为彭城的周边,无险可守,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靶子。

敌人可以借助便利的地理条件,让四战之地的彭城,四面受敌。

那周边可都是项羽核心地盘,也都是项羽经济命脉,无险可守让项羽所有的经济区域,都能直接被敌对方辐射打击。

就算不正面对决,弄游击战也能让项羽疲于奔命。

这点上,不断骚扰项羽的彭越游击军团就是明证,他们打一枪换个地方,用游击战不断侵袭项羽,影响了项羽西楚的经济发展,也让项羽军队在被无尽骚扰之后,渐陷入颓势,失去了经济基础的项羽军,哪还有战斗力?

从这角度看,没有天然屏障的徐州是绝对不能当作首都的,要么成为战略要地,要么干脆当战略缓冲。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南北汇通之地)

不当大后方,就是大前方,这就是徐州地理位置决定的。那么项羽原本算盘到底如何?

个人认为,项羽的想法是用彭城作为自己的经济产出地,通过休养生息后,在不断蚕食吞并诸侯领土,打出一片天下。

这也是项羽志在天下的体现,如果寻求的是偏安稳守,彭城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过于冒进做派,还有冒险定都,以及分封后天下形势巨变,让项羽算计落空了。

先是田荣定三齐,让齐国成为一体,后是刘邦定三秦,让原本的秦国几乎重现。

齐国和秦国,都是当年的战国大国,他们的统一,让西楚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如此严峻形势,还有快速变化的局面,让项羽无论愿不愿意,都只能加快自己的步伐,选择讨伐齐国参与战争。

这时局,让项羽的算盘落空,让指望用彭城徐州富庶经济,恢复壮大实力的楚军遭遇了噩梦。这也是随后战争中,项羽军一直处于后勤困难的根源。

没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虽然军事实力依旧强悍,但打仗还是打的经济啊?

无奈的项羽,只能在征讨田荣时,选择劫掠平民,让自己背负道义上的谴责渡过后勤难关。

但即便做了这一切,在长期的消耗战中,项羽依旧撑不住了,曾经分封时占据的经济优势,在消耗战,经济战后消失殆尽。

随后时间来到了潍水之战,项羽最信任的龙且遭遇了韩信的重创,也让项羽局势急转直下,从还能维持,变的无力挽回败局,最后在垓下之战失败后,彻底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反而成全了刘邦。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韩信之谋)

那么让刘邦成就天下人主因是啥?历史的巧合之处就在于,你的糊涂,成就了自己的对手。

成就刘邦的,恰好就是萧何的远见,还有全国经济形势了然于胸的信息源。

无数人都知道,刘邦进咸阳比项羽早。

进咸阳后的刘邦,纵情声色,很是快活了一番,如果他不改恶习,或许就没有汉家天下了。

幸而,刘邦有郦食其和萧何。

在看见刘邦纵情声色傲慢无礼的时候,高阳酒徒郦食其一见刘邦就训斥说: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这不明所以的话语,让刘邦愤怒的说: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

郦食其听完,振振有词的说: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这话终点醒刘邦,志在天下的人,如何能如此倨傲,也让刘邦开始思索未来的路。

同样的,就在刘邦寻思时,刘邦的大掌柜萧何,直扑秦皇宫,将秦帝国所有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收入囊中。

这珍贵的资料,只有萧何知道价值。

因为萧何,是真正拥有天下观的人,刘邦也在高阳酒徒的训斥之后,有了这概念。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刘邦和萧何)

反观项羽是咋做的?在进入秦皇宫之后,他干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劫掠。

劫掠走所有能劫走的,烧掉所有能烧掉的: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这史记话语背后,是一个拥有良好教养的人,泄私愤举动,也是天下观缺失诠释。

天下观,观天下。唯有明白天下,才知道什么地方是霸王之地。

看过秦政府所有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的萧何,明白天下虚实也懂巴蜀汉中重要性。

反而是不懂这一切的项羽,将最有霸王根基的巴蜀汉中领土,拱手让人。

这预估不足,还有认知不足,让项羽以为,巴蜀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既然是流放犯人的穷山恶水,当然适合刘邦去啊?

谁曾想,这巴蜀所在的四川盆地,才是秦国粮仓,天府之地,就连看似封闭的环境,也成了刘邦的战略要地,让刘邦在分封之后,拥有了经济优势和安全环境。

机关算尽的项羽,虽然用分封获得了战略优势,可认知的匮乏,信息的缺失,让他犯下了致命错误。

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

刚愎自用不是失败根源。

有勇无谋不是失败根源。

左右胜负的除了人心之外,更多的是地理条件延申出的经济条件和战略环境。

项羽输就输在定都彭城,自己将自己送进四战之地,反而将最大的对手,送到了天府之国。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楚汉之争)

刘邦也在秦政府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的指引下,不断寻思,哪里才是好的经济产区,哪里才有最优的地理位置。

一步步稳扎稳打,即便失败也能依靠天府之国,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反败为胜。

这背后关键,就在萧何的远见卓识啊。

不明白这一切的项羽,只能带着疑惑,还有不甘随风而逝。

人生最后的思索,或许是我到底败在哪。

楚汉之争给后世最大的历史教训应该是。

任何战略还有谋划,都需要依托,这依托是充分的情报来源。

这情报,有军事,有地理,有经济,甚至社会生活,民众信仰等方方面面。

唯有在这些情报上,做到事无巨细,全部通晓,才能做出最准确的战略决策。

从这个角度再看最近的世界冲突,我们就懂了,为何大国举步维艰,战况不利了。

因为信息缺失和有误读啊。

前207年,萧何干了件事成刘邦获胜关键,细节定成败项羽输得不冤

(霸王之伤)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