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耐得寂寞读好书

爱百科 102 0

耐得寂寞读好书

  杨柳岸

  一

  军旅诗人兼散文家周涛说过一句话:有情方饮酒,无聊才读书。可是在文化图书业发达的当今社会读书却越来越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多种多样,人们难得无聊寂寞,也缺乏对无聊寂寞的承受力。不过无聊寂寞的时光确实是适合于读书的,对于我们这些依然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觉得能否把无聊寂寞的时光变成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是考验一个人文化品位的一个基本要求。真正的读书人往往对过于热闹有一种警惕,他们往往在人去茶凉灯火阑珊之时也能独品那一份精神的富足。古人所云的“开卷皆乐土,闭门即深山”,“闲中觅伴书为佳,身外无求睡最安”,“雪夜闭门读禁书”这些以读书为乐事的旷达情怀都是要能耐得寂寞的。

  周国平算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我很早就目逐他的文字,几乎读了他所有的书,前不久又读了他新出的一本“记忆文学”:《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周国平的本职是哲学家,他最初是以研究德国哲学特别是尼采哲学蜚声文坛的,他深厚的哲学功底使其散文随笔融哲学诗性于一体,对人生宇宙自有一种深刻洞见,几年前的那一本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让多少人读后为之潸然泪下。这本《我的心灵自传》是他去年六十岁前夕写的,是对他前半生的一个总结。尼采44岁写自传《看这个人》,卢梭58岁完成《忏悔录》,周国平在此书中也提到了,他并非想拥名人以自重,而是不屑与时下一些名人做秀为伍。我相信他是真诚的,些书的序言就是“我判决自己诚实”,与〈〈忏悔录〉那著名的开场白的基调如出一辙,都是放下一切的真诚。书中写了自己情深意长的童年记忆,写了求知欲旺盛而精神迷惘的学生时代,他详细而满怀心痛的写了他和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的一段友谊,鲁迅所说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几十年往矣而周国平还对这一段友谊耿耿于怀,不可谓不重情,比之当今见利忘义之辈,让人油生感慨。在学生和青年读者中流传一句话: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女性读者喜欢周国平,大概是因为他的文字真诚,也因为他对女性有一种上升到哲学高度上的理解,在对性这个很敏感的问题上不虚伪。在这本自传中后半部分,他重点写了他与三个女性的婚恋经历,对人对己都做到真诚而负责,唯大英雄能本色,心底无私天地宽。

  古人司马迁说过,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作为周国平的一位忠实读者,读了这本〈 岁月与性情〉〉我觉得真有与这位哲人进行了一次彻夜晤谈的感觉,分享了他宝贵的人生经历。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二

  有时好书是不经意读到的。在街上书亭看到一本〈〈十月长篇小说增刊〉〉上登有摩罗的长篇小说〈〈六道悲伤〉〉,便欣然购回。作为文学硕士的摩罗,他的文学评论和社会批评随笔我很喜欢。可是他的这个长篇小说却让我失望:思想大于形象,文学性不足。看来写小说不是他的强项,小说还是要小说家来写。而这本杂志上的另一长篇小说——林白的〈〈妇女闲聊录〉〉却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喜。带有点先锋味道和女权主义色彩的女作家林白,因其早期作品注重形式而内容上缺少底关怀层和我个人的阅读趣味所限,我只读过其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和几个中短篇,而且这一次对她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的阅读让我对她有了新的认识。也许是延续了林白一惯不甘平庸的创作姿态,她喜欢创新走极端,这部从题目上看似很平实很朴素的小说也是一部很新很特别的小说。从题目到语言到内容,都极朴素,朴素得几乎看不出创作的痕迹,似乎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小说的基本语法结构。可是我要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小说,内容是从一个农村妇女名叫珍子的闲聊来展开的,讲了农村的许多人和事,看似不经意的琐事从林白的笔下流出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小说有一种农村 生活大全的感觉,把农村人的生存现状,人生百态经过多视角多层面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许多细节的思想深刻性足于引起人的心灵震撼,在看似描写很细很实的地方却蕴藏了许多言外深意,让人回味,让人感叹。这一次林白把自己的写作姿态放得很低,低到自己只是一个倾听者记录者,让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来讲述,语言也是很口语化很朴实很地道的实录体,没有丝毫做作,充分展现了民间叙述的力量。林白对她的这一次创新很自信很满意,她在后记〈〈世界如此辽阔〉〉中写到:“大地如此辽阔,人的心灵也如此。我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从纸上解放出来,还给自己以活泼的生命。”

  三

  像林白的〈〈妇女闲聊录〉〉那样好的反映农村题材的小说在当前并不是很多,这和当前长篇小说的繁荣是不相称的。让人不解的是,像林白这样农村生活经验按理说不是很多的作家能写出这样好的农村题材小说,而我们许多被冠以农村作家头衔的作家却没有写出很好反映当前农村生活的好小说。最近我也看了一部好的农村题材的小说,河南作家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作家李洱几年前以一部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花腔》引人注目,这部小说被提名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而〈石榴树上结樱桃〉这部十几万字的小长篇是农村题材,围绕选举下任村长这个事件展开。现任女村长孔繁花是个很有能力又一心为民的好村长,她也想连任再在事业上有点作为,可就是最后因在计划生育工作上仅有的一点疏忽而落选。村长也许是中国最小的官,可也是个官,老百姓有句话:别拿村长不当官。我们国家目前还是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村长这个官也是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篇小说围绕村长的选举展开,写到了农村各种人,有前村长、治保主任、会计、学校校长、村医,甚至二流子、小偷、弱势的村民,个个都似《三国演义》里的某个人物,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有自己的行事风格,有自己的计谋套数,都有一张摁紧了未揭的牌,都是大局中的变数。这篇小说以选举为中心事件,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乡村的政治人情关系网,这篇小说可以看作是中国政治游戏规则的乡村版。

  四

  最近长篇小说读得多了点,其中印象深的还有格非的《人面桃花》。距上一次读格非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十年磨一剑,创作长篇小说就需要有这样的隐忍精神。这部小说确实不同凡响,既有古典神韵又备现代精神,语言典雅而精致。书名就具有一种凄美神韵,出典于唐诗人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首名诗。小说讲的是一个乡绅的女儿陆秀米在清末乱世的故事。小说刻刻意追求〈〈红楼梦〉〉等古典艳情小说及武侠,公案,神怪等小说的笔法,让风雅的诗词歌赋等古典文体附庸点缀于刀光剑影之间,缠绵床榻之侧。小说语言充满暗示和玄机,引人深省,例如秀米在回答宝琛的儿子老虎的问题“为什么要革命”时说:“做一件事,才能忘掉其它的事。”简单而意味深长,如禅宗的当头棒喝。当秀米重来多年前被土匪囚困的那个荒岛时又想起那个善良的尼姑给她曾说过的话:“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被围困的小岛。”在小说结尾处秀米出狱返乡,年青的她却历尽沧桑和劫数,她远眺尘世,“第一次正视这个纷乱而甜蜜的人世,它杂乱无章而又各得其所,给她带来深稳的安宁。”掩卷深思,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如此,纷乱而甜蜜,杂乱而无章,心之不同,目之各异。

  这部小说把革命,生死,爱情,土匪等重大命题通过一个少女的眼睛和心灵来描写,让青春美艳的生命和尘世无常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暗示出生命的弱小人世沧桑。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

  五

  短篇小说逐渐成为一种被读者忽略的文体,名家只是在创作大部头的间隙偶尔为之,初习写作者误把它当作练笔和一种轻便省力的文体。当然这只是短篇小说不景气的一个原因。上世纪后二十年那些好的短篇小说我依然怀恋,〈〈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哦,香雪〉〉〈〈青黄〉〉等已成经典。近几年我喜欢的短篇小说作家有苏童,王安忆,李国文,还有已作古的大家汪增琪。真正把短篇小说当作事业,愿倾更多气力来干的作家还真不多。这几年我喜欢刘庆帮的短篇小说,零星地在《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上读了他的一些小说。读他的短篇小说真有一种艺术享受的感觉,让人领略了久违的短篇小说的魅力。前不久我买到了他的刘庆帮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响器》,对他的短篇小说进行了一次集中阅读。他的作品大都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对农村,煤矿的生活非常熟悉,善于用艺术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来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许多生活细节确实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读来亲切实在。他的短篇小说生活气息浓厚而情节曲折跌宕,可读性强,字里行间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的光辉。和一些新潮作家比起来,刘庆帮的小说从手法到内容都显得很传统,但是这也正是他刻意追求的,他不唯新是鹜,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从事艺术创作,贵在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刘庆邦善于心理描写,特别是年轻的农村女性,那篇获鲁迅文学奖的《鞋》,细腻地刻划了一个农村女性的爱情心理,让人感受到她淳朴美好的内心世界。《姐妹》描写了农村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和她嫂子两个女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梅妞放羊》和《谁家的小姑娘》写的都农村的小女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们小小的年龄已经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她们爱劳动,自强不息,作家刘庆帮对她们充满同情,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刘庆帮的文笔柔美,如乡间的轻风,如女性的绵绵情话,有时候也酷烈如陈年老酒,《五月榴花》就是作家用饱蘸愤怒的笔对日本鬼子残害我们姐妹同胞的强烈控诉。《嫂子与处子》有很直露的性描写,文笔泼辣,但是写得很美,人性美,人情美。

  六

  如果要说二00四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觉得应该是李建军的《文学及时代的敌人》。李建军是著名的青年评论家和文学博士,在中国文学界有“中国批评界的良心”和“文坛清道夫”之美誉,坚决不当“赞美家”,敢于说皇帝确实没有穿衣服,他通过对文坛大腕级作家贾平凹,池莉,莫言,刘震云,王朔等作家的学理性批评,揭露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真相和“精神病象”,戳穿了一个个虚幻的文学神话,在批评界树立了一股正气。我和李建军偶有书信往来,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评论家而没有架子,对一个文学后学不吝赐教,让我感动。这本《文学及时代的敌人》把李建军的论文随笔收得较系统全面,读后可以对他的写作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李建军的文学基本功底十分扎实,治学严谨,但又不失活泼和新锐批评的锋芒。读他批评贾平凹池莉等人的文章,直言快语不留情面,让人痛快淋漓,同时又很有学理,言之有据让人信服。评论文章容易流于枯燥缺少文采,而李建军的文章却写得非常生动活泼,书卷气浓又文采斐然,有一种口语辩论式的气势。比如他的一篇文章《一个时代的文学肖像》,我分不清这是评论,随笔,还是小说,真正融三者为一体,幽默尖刻而痛快淋漓,对文坛一些左右逢源,穿着皇帝的新衣招摇撞骗的所谓作家的辛辣嘲讽。《话语刀客与“流氓批评学”的崛起》这篇万字评论文章是对评论家朱大可攻击鲁迅的文章《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的反驳。近几年批评鲁迅成风,当然批评鲁迅可以,鲁迅也不怕批评,批评鲁迅说明鲁迅依然活在当代人心中。可是以王朔等为代表掀起了一股歪批鲁迅之风,缺乏学理,故作惊人之语,任意歪曲,许多有成就的评论家也参与其中,不辨是非人云亦云,成为文坛一种怪现象。李建军这篇文章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雅正的审美观对这种歪风进行了有力的反拨。其中思想的交锋和碰撞让人领略到辩论双方的精神的高度。

  这本书的最后一节收录的文章全是李建军有关2000年那场“博士直谏陕西作家”论争的访谈录和争鸣文章。有人说李建军是从那场争鸣中名声鹊起的,也不无道理。他那篇关于比较《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中“头发”细节的异同而发的议论堪称精妙,眼光独到而深刻。这些文章合起来读可以对这场曾经很有影响的论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七

  《红楼梦》一直是我的一个阅读情结,对它怀有中国人都有的那种难以言传的热爱之情。最近我看了两本关于《红楼梦》的书,一本是周汝昌的《红楼十二层》,另一本是闫红的《误读红楼》。年近九旬的老红学家周汝昌和红楼结缘大半生,研究红楼硕果磊磊,他的这本新著可以说是他一生研究红楼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凝缩,把他的成果进行了再提炼,实为红学书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周老治学一贯严谨而不盲从别人,许多前人和同辈大家不是拥黛就是拥钗,而他却对史湘云情有独钟,被人称为拥湘派,他的独立性由此可见一斑。他在这本《红楼十二层》的序言“致读者”中,对古代把“读者”称为“看官”这个词很有认同感,认为读者是判别作品好坏的官,也是一种“官”,此说法不乏新颖。周老还有一个观点,他反对给《红楼梦》冠以百科全书,大全等字眼,认为那样有知识摆摊之嫌,他认为《红楼梦》是一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外国人想要很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捷径莫过于去细读《红楼梦》。此为前辈金玉良言。

  闫红的《误读红楼》我是从互联网上读的。我一般不赶时髦在网上看书,但有时候也不得不为了先睹为快偶尔感受一下高科技之便,特别是遇到〈〈误读红楼〉〉这样的好书。作者闫红可称才女,不到而立之年却有如此好的文字功底和才情悟性,真让我油然而生后生可畏之叹。她说:“《红楼梦》是藏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字,一说起来,每个人都有了亲切的感情。”她说:“〈〈红楼梦》的好,正在于没有仙女,若黛玉是一温良恭谦的和婉闺秀,红楼便重入才子佳人的俗套,还有什么看头?性格上的小问题掩不住黛玉灵魂的光辉,就算上述的错误再增加十倍,她仍然是红楼中最为动人的女子,她的美,在于她有着诗意的灵魂,她是一个真正的女子。”她说:“曹公所谓“女儿”,是特指那些美好而脆弱,温柔而易伤的灵魂,趋于艺术性,远离政治性。这样的感觉,毕加索也有过,他对他的情人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女人。”她说林黛玉是宝玉的“野蛮女友”,她说林黛玉葬花是“行为艺术”,可入 〈〈世说〉〉。我不避文抄公之嫌,随便摘录几句于此,也算尝一脔而知全镬了。这本书妙语连珠,观点新颖而妙趣横生,既有新新人类的前卫性,而又有对《红楼梦》的真切体味。若能时常读到如此好书,读书也不愧为人生一大乐事。

  (杨柳岸,原名杨晖,男,1970年生,杨凌作协理事。通联:陕西省杨凌区大寨乡寨西村。邮编:712100 电话:029 87061068 E-mail: yla2005@sina.com)

标签: 历史人物故事大全四年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