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出身,素有抱负志向的李斯,为何有人认为他不是贤臣?

爱百科 121 0

正如题主所说的,李斯贫民出生,深知贫民生活的苦,在享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华富贵之后,又岂愿放权,沦为平庸呢?

李斯的一生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因出生贫苦,少时好学,勤奋刻苦。

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贫民出身,素有抱负志向的李斯,为何有人认为他不是贤臣?

入秦为政: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 ,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李斯的见解很正确,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吏。李斯又劝秦王派人用重金收买、贿赂离间各国的君臣,达到目的后,他又被封为上卿。

贫民出身,素有抱负志向的李斯,为何有人认为他不是贤臣?

接着因为韩国害怕被秦国第一个灭国,于是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连忙上书《谏逐客书》,内容如下:

“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 。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

贫民出身,素有抱负志向的李斯,为何有人认为他不是贤臣?

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应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

秦王明辨是非,取消逐客令,并命李斯为廷尉。

贫民出身,素有抱负志向的李斯,为何有人认为他不是贤臣?

主要成就:

帮助秦王明确目标,通过贿赂等手段粉碎六国合纵,使得秦国有机会一一逐破,为秦国的大一统立下汗马功劳。

秦一统六国后,李斯主张秦王:废分封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驰道车同轨等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

贫民出身,素有抱负志向的李斯,为何有人认为他不是贤臣?

李斯一生的污点,联合赵高篡改传位诏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死讯,以咸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回到咸阳後,他们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

正因为李斯的这一行为,使得大秦帝国这个大厦逐渐分崩离析,秦王嬴政的万世而为君的理想泡汤!

就如曹丕对李斯的评价:

昔伊戾费忌,以无宠而作谗;江充焚丰,以负罪而造蛊。高斯之诈也贪权,躬宠之罔也欲贵,皆近取乎骨肉之间,以成其凶逆。李斯的最后一举使他成为误国误民之臣,本可以像商君一样名垂千古,但却与赵高等人同流合污,最后也不得好死从而遗臭万年。纵使再有才华、壮志,心术不正也终将难成一位贤臣!

贫民出身,素有抱负志向的李斯,为何有人认为他不是贤臣?

结语: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但他醉心权术,追名逐利,将私立至于国家之上,这个他一生的败笔,也可能是当时战国的环境所影响。但无论如果,历史总归是历史,我们应该引以为戒!(有其他见解,欢迎留言讨论!想看更多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欢迎点赞加关注哟!)

标签: 李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