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字解析楚汉、三国主要人物

爱百科 34 0

  五个字解析楚汉、三国主要人物

  一、“勇”之比拼

  在这两个时代,可堪当勇字之人不少,如龙且、英布、关羽、赵云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但如果代表这两个时代最高级别的“勇”,项羽、吕布之外不做第二人想,霸王举鼎家喻户晓,三英战吕布人尽皆知,在新三国和楚汉传奇中,导演高希希都选择了何润东来饰演这两个震古烁今的绝代英豪,若单纯论武力值,两人也许不相伯仲

  项羽,随叔父项梁刺杀殷通,独斩其近卫军百余人,第一次展现了他绝世的武力,万军之中斩杀三川太守李由,攻陷雍丘;但在勇字的背后,项羽更有着非比寻常的军事智慧,说起秦朝,人们总是先想到大秦雄师,其气吞如虎,横扫六合的气概让千年来无数风流志士遐想,讴歌!秦之兴起,无疑其内在战争机器的疯狂开动,外在百万铁军的征讨四方,拓开前所未有的疆域。然而短短十五年间,泱泱大秦,毁于一旦,真是应了“其兴也勃矣,其亡也乎矣”。秦朝大厦倒塌之快,其内在外在有各种问题,但是给予大秦最沉重一击,使强悍的大秦再无能力开动其战争机器,无疑是项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更是旷古烁今,而长途奔波,绕道千里,断敌后路,攻其不备未给敌人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可真谓是前无古人! 三万人打败刘邦56万诸侯联军,差点要了老刘邦的小命,项羽的一生大小战争无数,仅最后败于一代兵仙韩信的十面埋伏,成就一代霸王的传奇故事;

  吕布,个人单打独斗有很多经典案例,如三英战吕布、个人独挑曹营夏侯渊、李典、乐近、夏侯惇等八员大将全身而退,但在指挥军队打仗的案例上几乎是一张白纸,真正对战争的贡献微乎其微,因此,项羽用个人和集体的力量更好的诠释了勇的深层次含义,而吕布只是停留在勇字最肤浅的表层。

  二、“仁”之比拼

  诸侯争雄,视人命如草芥的岁月里,以“仁”自居,经史料证实的莫过于刘邦和刘备,两位都是始于社会最底层,食不果腹,后经过无数艰难困苦成就帝王伟业的人杰,刘邦迈过霸王关,开创大汉王朝,刘备也曾战败曹操、孙权,成为蜀汉开国之君,但两人的“仁”却表现得有所不同,刘邦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以伐止血,约法三章成为大汉王朝律法的核心,约法三章虽然短小,但却有力地保护了平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项羽以他残暴的杀伐手段,虽然成就西楚霸王的历史地位,但却永远无法在前进一步,最终失去民意,亡于刘邦。

  刘邦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能不说是刘邦不仅十分善于吸取他人的智慧,用他人的能力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他更善于吸取他人的教训。政治手腕或许卑鄙,却总是行之有效的。刘邦不止能够重用张良、郦食其、陆贾等人,而且最终能容韩信来投,助他打天下,坐江山。这种明确的为目的服务的的倾向,可以说是刘邦一生所最擅长的。刘邦不喜儒生,却能虚怀若谷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也真的得益于谋士们运筹帷幄的智慧,他继承和发扬了秦始皇的理想,也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训,他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之道。而他最大的成功还在于他的儿孙们的成功——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我觉得他们甚至比乃祖刘邦更出色的把大汉朝推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鼎盛时期。

  刘备的口号是兴复汉室,以皇叔自居,在那个年代无疑非常有号召力,虽然实际效果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有效,但在政治上颇得忠于汉室的士大夫阶层所接受,而其人宽厚仁义亲民的政治风格,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而三国志记载,刘表临终想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却以“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拒绝了。和十多万民众一起走,日行只有十余里。众人劝他先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终于被曹操的虎豹骑追上,刘备大败,1W多士兵被打散,妻子死,两个女儿失散乱军中,那个该死的阿斗却没死掉...... 说他作秀?那真是小人之心了。战争无眼,这样做会掉脑袋,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行为都很少见,军事上刘备大败,政治上却赢得了万世的赞誉,事实上,当刘备安顿下来后,失散的士卒很快汇聚到他身边(这才使刘备有资本打赤壁),而赤壁之战后,刘备在江南的公安屯居下来后,每天都有东吴占据的江陵的士族和百姓渡江投刘备。所谓的仁义,就是这样了。

  但刘邦统一天下后,对功臣的杀戮,尤其是以韩信为首的一大批有着军事功绩和非凡军事才能的军人,他们的死让汉初的朝廷几乎找不出几个能够率兵打仗的人,迫使与匈奴签下和亲政策,直到汉武帝刘彻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耻辱局面;而刘备,在其关羽被东吴杀害之后,不顾自己一国利益,不听劝告,倾全国70万士卒攻打东吴惨败而归,使70万巴蜀父母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从此让蜀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三、“武”之比拼

  在战争中的封建社会,武不单纯指拳脚功夫,更多的是指军事能力,而帝王一般都会用文治武功来评判自己一生的治国成就,因此,在这两个时代,最好地诠释了“武”字的两位非韩信和诸葛亮莫属。

  诸葛亮在中国被称为智慧的化身,他辅佐刘备,用他那神出鬼没的智慧,从火烧新野开始,一路烧到上方谷,辅佐刘备夺取汉中、益州,为解除北伐后顾之忧定南蛮七擒孟获,东和孙权、北据曹操,取西蜀,三分天下,成就帝王大业,到最后七出祁山,死于五丈原,这就是他一生的武功,这也是一个摇着羽毛扇,连剑也拿不稳的文人为何被封为“武侯”的原因。

  韩信,就是一个彻头彻尾为战争而生的军事奇才,更被后世军事家奉为一代兵仙,与白起、吴起、孙武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军事家兵家四圣,在扶助刘邦定三秦的战役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代名将章邯甚至连韩信的面也没有见到就被大败身亡,灭赵国更是瞒天过海、李代桃僵,彻底击溃赵国的心理防线,数万兵力灭掉了赵国20万大军;垓下之战更是成就了“十面埋伏”的经典案例,迫使绝代英豪项羽兵败乌江,霸王别姬。

  诸葛亮、韩信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助刘备、刘邦成就帝业,不同的是刘邦有韩信而统一天下,诸葛受限于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七出祁山而无寸进之功,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卧龙先生的军事才华。

  四、“智”的比拼

  你有过墙梯,我有张良计,几乎奠定了张良在楚汉时期第一智者的美誉;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蠹,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死,中原栋梁倾。在该诗中把郭嘉比作了助勾践复国成就春秋五霸的范蠡、助刘邦解除白登之围的陈平,智者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初三杰(另两位是永不绝粮道的萧何与过百万之军的韩信),博浪沙的一击差点要了秦始皇的命,要知道当时的秦始皇出巡可是有数万大军、一代名将章邯护卫的虎狼之师,如果不能选择好伏击地点,和出击方式,甚至连出巡队伍都无法接近就已经被杀;鸿门宴出计让刘邦顺利逃脱,若非张良计骗项伯,刘邦在咸阳已被项羽所灭,刘邦被封汉王后率兵进驻巴蜀,张良下令烧毁了栈道,让防守的章邯放松了警惕,顺利地在巴蜀休养生息,才有了后来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定三秦之战;十面埋伏是韩信的军事杰作,但常与十面埋伏连在一起用的“四面楚歌”却是出自张良的手笔,如果没有四面楚歌击溃楚军的精神支柱,陷入“十面埋伏”的项羽将会让刘邦军团的胜利付出更沉重的代价,“下邑之谋”策反了项羽的大将英布、彭越,让刘邦在彭城之败后很好的站稳了脚跟,事实证明,最后的垓下之战也正是这三股军事力量。

  而说到三国中的智者,就不如楚汉时期张良般明显高出其他人一筹的人,但曹操曾在赤壁兵败后大哭说到:如果郭奉孝在,这场败仗一定可以幸免;初入曹营对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理论分析流畅缜密,很具说服力,不但重新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一举将自己送入了曹操军事智囊的核心;曹操攻打吕布时郭嘉提出“有勇无谋者若之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从谏,果然一鼓作气擒杀吕布。公元200年,曹操谴将征讨刘备,不克,欲自讨之。诸将都惧怕袁绍偷袭后方劝阻曹操,问计于郭嘉。郭嘉说:“袁绍性格迟缓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但刘备的势力刚刚聚集不久,众心未附。如果实行闪电战,必然得胜。”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获其妻子,擒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袁绍死后,献计曹操使其袁氏兄弟反目,曹操轻易而举击败了袁尚袁谭...

  张良助刘邦成就帝业,郭嘉助曹操统一北方,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审时度势,屡屡献出奇计,在智者的范畴中,两人应该都是当之无愧的,张良更能在吕雉当权大开杀戒之时成功活命,政治智商也高人一等。

  五、“谋”之比拼

  谋与智表面上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今人常把两个字连在一起用来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但在古代封建社会,两个字却各有其意思,智是指才智、智慧,谋是指谋略、计谋,智者一般有很高的学问,而谋者,不一定要求你才高八斗,但必须知道什么叫审时度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解决当前的困难。在楚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谋”的两位优秀代表...范增、司马懿。

  范增,项羽军师,在《项羽本纪》中曾这样描写范增::“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好奇计。”前半生生活在战国末期,后半生生活在秦朝末期,被目空一切的项羽称之为“亚父”就很据说服力;劝说项羽立“楚怀王”,归附天下楚人心,迅速壮大了军队,收复了人心,为后来推翻秦朝奠定了军力上的基础,定下“鸿门宴”之计欲杀刘邦,若非项羽一时心软,绝不会有后来的楚汉争霸大汉王朝;辅助项羽定下“破釜沉舟、速战速决”之妙计,三天九战九捷,击溃王离、苏角,回头打败章邯,奠定了推翻秦朝的决定性基础。苏轼在《范增论》里面说“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只是以项羽心高气傲的个性,范增这个楚营第一谋士的很多意见都被项羽拒绝,否则,项羽的历史使命也许会更长久一些。

  司马懿,连华佗都杀的曹操,在看出司马懿非一般谋士时,只是不敢重用而不取其性命,一方面有曹操爱才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司马本身的隐忍之术,若非如此,司马家族的一生成就焉能如此辉煌?在为曹操效力时,利用蜀吴之间的矛盾,献计曹操,使得因水淹七军而名声大噪的关于败走麦城;在司马懿掌管魏国兵马之前,诸葛亮的祁山之行还颇为顺利,取得了几场非决定性胜利,但司马懿任魏国兵马大都督之后,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的对峙当中几乎寸步难行,被迫数次返回,在这几次战役中,司马懿的防御手段取得了空前成功,有力地打击了蜀国的士气、消耗了蜀国的财力和人力,为后来晋灭蜀奠定了基础;当诸葛亮在西线急于决战,送给司马懿妇人衣物以激怒之时,司马懿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使诸葛亮功败垂成;在政治斗争中,司马懿为了让对手放松警惕,不惜装病装傻,最终一举成功,可以说,一个“忍”字成就了司马懿。

  “勇”、“仁”、“武”、“智”、“谋”,在整过中华浩瀚的历史中,也许在某一些方面还有比他们做得更好的历史人物,但他们身在乱世,却能有所成就,为后世所仰望,也算不负上天的一片厚爱。

标签: 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