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今安在? 煮洒论英雄

爱百科 38 0

   盛世今安在?煮酒论英雄

   人才与英雄,一对孪生兄弟,互为依存,何论盛世乱世?

   孔子在《论语》里有“才难”二字,并以舜帝、周武王求贤聚能,治理乱世为例,强调人才难得的事实。今天的人才如何?看上去人才济济,但真正的大政治家,大战略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 ,大艺术家,大学者则又少得很。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的就更少。捧得多,做得少。说得多,行得少。眼高手低的多,名副其实的少。我们常常说“人才难得”。其实在很多时侯,又是人才难出。 韩愈在《杂说》篇里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伯 乐这个人就十分了得,非常不寻常。不但要眼光好,还要有大人大 量。但以历史上的众多千里马与伯乐的事实论,天时、地理、人合占了很大一部分,还有什么机会、机缘、情缘等因素。人才出世, 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二者结合,渊源相承。

   在我们传统文化里,对人才的爱护、推崇,是一代接一代的。并且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弟子能够超过自己。古代也有不少帝王将相求贤若渴。传说古代有一个求人才的国王,让手下去买千里马。买马的人去找了很久,结果那匹千里马已经死掉了,买马人化五百两黄金还是将千里马的遗骨买回来了。国王先是不解,还准备责备这个去买马的人。后经买马人的开导,才知是买马人为国王求才的良苦用心。于是国王隆重奖赏了买马人。由此风动全国,波及诸侯, 传之千里,各方面的人才纷纷到了这个国家。都知道这个国王求才选能。千方百计地要来为这个国王献计献策。从此这个小国也强大 起来了。

   孔子说春秋是一个“才难”的时代,可能是孔子的“人才”标准太高了,他要求必有三皇之治,五帝之风。而实际上,春秋是一个人才最活跃,最自由的时代。诸侯相争,主要是争人才,人才需要量很大。管仲相齐,齐桓公九盟诸侯,雄居天下。中国的思想文 化的博大精深,主要是源于春秋时代的人才百家的。不论文武,独领风骚几千年不衰。仅从思想哲学而言,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就可抵得上现代哲学思想著作几十本,甚至还不如他的深刻,他的 博大,他的久远。孔子的文化思想,在《论语》里集中表现,就其教育成就而论,弟子三千,圣贤七十,桃李满天下,就连当时的鲁国等国君都怕孔子联络自己的学生,夺了他们的王位,所以时时防备着,以致对孔子敬而远之。一部孙子兵法,不但指导了中国战争,而且还在指导着世界战争和未来战争。齐国三代承相晏子,一生奔 波,在《晏子春秋》里,以“民本、民殊”为己任,差不多成了民众百姓的代言人。

   春秋百家的思想,往往在针锋相对的根本点上,有一个共有的追求和平统一的大同愿望。 各种政治主张, 都可以一试,可以一 用。有幻想,也有现实。如《礼记》的“礼运”篇,就讲了孔子追 求人类美好生活的“大同世界”。这为百多年后的战国追求中国统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都是人才的力量。他们象闪闪发光的明星一样,照亮了那个时代的蓝天,也照亮着后代的时空。这些思想文化的光芒,永远也不会熄灭的。那么按照“盛世出人才”的逻辑的话,春秋是一个大乱特乱的年代,周室早就名存实亡,到最后虽有一块地盘,但还要看别人脸色吃饭。因此,还算不上是盛世的。 并且出的不止是人才,而且是大才,全才。思想的高峰,今人也无法超过。甚至在我读过他们的书后,真是感觉到古人把今天的话全都说完了,弄得我们无话可说,似有生不逢时的悲叹。但也不必悲 观,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无战争之患,无皮肉之灾,生活越来越好,更是人生大幸。

   据史书说,清朝的康乾皇帝是中国又一盛世,是非常耀眼的朝代。但这个盛世并没有出象汉唐宋那样很多不朽的人物和文化。康熙承袭祖荫,抗击外敌,平息叛乱,统一台湾,以英雄论不为过。

   以至过了乾隆之后,已是国势日衰,更不用说出人才了。清嘉庆朝有个才子叫龚定庵,虽说有才,但名并没有传很远,却他对当朝的人才评价很有意思的,他说:“朝无才相,巷无才偷,泽无才盗”。 连个有大气势的小偷,连个有大气魄的盗贼都很难出,更不用说大战略大境界的风云人物了,离天下大乱的时侯就不远了。后来的众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出了个李鸿章,签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出个曾国藩,杀了不少太平军,出个袁世凯,当了民国总统还不过瘾,总算弄了顶皇帝的帽子戴了八十三天,在民众讨伐声中,到他“老佛爷”那里谢主隆恩去了。出了个慈禧,自封为“老佛爷”,垂帘听政达四十多年,权术邪术很会一套,将八股文也推到了极至。但八股文没有能够出人才,只是出了一批批奴才,靠奴才是挽救不 了大清江山的。倒是晚清衰亡之时,国难当头,内忧外患,大批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维新变汉有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奔走呼号;辛亥革命有孙中山、黄兴等高举义旗,反清救国;民主革命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风涌雷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创建共和,实现中国百年千年强国之梦。

   上下几千年,有大才也有小才,多不胜数。今天就更不用说了,人才之多,明星高照,如同繁星一般。也可能真正应了那句“盛世出人才”的古训了。这且放下不谈。

   在这篇文字里,主要不是谈“盛世出人才”,而是想重点来一个“煮酒论英雄”,借用《三国演义》里的一句话,谈一谈我对英雄的理解。

   论史论人论兴亡, 最精彩的莫过于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了,罗贯中先生杜撰的这一回,将曹操刘备的豪壮风采尽现其中。又由于《三国演义》的颂刘贬曹的倾向,使得世人认为曹操真是奸雄,而刘备属枭雄无疑。而实际上,曹操的本事比刘备大,他的诗文歌赋。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出 来的。他北征鸟桓,完全统一北方后,在渤海湾写了一首抒怀大志的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想到东吴孙权,西川刘章,荆州刘表等南方割据势力,刘备文武兼备,尚有东山再起之时....,要实现全国统一,深感到自己任重而道远。他 的几个儿子也都很有建树。曹子建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父母兄弟要亲爱和睦,一个民族要团结坚强,一个国家要和平兴旺,难道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吗!曹丕篡汉比他老爹的胆子还要大。刘备虽为枭雄,意在收买人心,但收买人心总比失去人心要好吧,以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等还是表现了一个时事英雄的宏才大略。这段“煮酒论英雄”,不仅讲出了历史的一般规律,而且讲出了英雄在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中的基本思想和准则。

   灶台上煮着酒,一边品尝,一边吐出醉言醉语,口无遮拦,由着性子乱说一通。其实曹操可没有喝醉,刘备就更是清醒着呢?小命都攥在曹操手里了,还敢放开胆子喝酒。纵有关羽张飞保驾,也不敢胡喝乱饮的。曹操是有谋而邀,刘备更是有备而去。当曹操问当今英雄属何人时,刘备又何尚不知当今乱世,除曹操外,他就算一个,但他哪敢说出来。当曹操揭了他的老底后,犹如一阵雷声,震天动地,也是他故意作秀,自然也是瞒不过曹操的。他两个喝着热酒,谈论天下英雄。其实他两人都自认为自己是真正的英雄。在曹操眼里,袁术虽然兵多粮足,如同冢中枯骨;袁绍势力虽然强大,

   但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贪小利失大利;如刘表,如孙权,如刘章,虽然各霸一方,称雄一时,但都不是办大事的人。其他如张鲁,张绣等更是连一点英雄之气也沾不上。曹操的英雄观认为:“夫英 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以三国言,曹操大志在胸,一生为统一。虽没实现,也没敢公开篡 汉,怕落骂名,总还是英雄气短。刘备居蜀,虽以汉室宗亲为标榜,但终竟是底气不足,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实为加固蜀国坝堤,英雄是否?只好由他去了。

   天下英雄有很多种,历代英雄又各具千秋。曹操,刘备算不算天下英雄,暂且不论。如果以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思维,二千多年来,英雄也就不多。因为标准定得高了,一般英雄够不上,很 多英雄不够格。

   “才难”自古以来有两种观点: 第一认为是“乱世出英雄”。 也可以理解为乱世出雄才大略的人。但在另外的一种意义上说“乱世出鬼怪”。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一般讲,在社会发生动荡和社会制度转形的时期,这种英雄或大才就出来了,而且只要不怕风险,肯吃苦头,能够有胆识善策略,也是最容易出人才,出英雄的。但就整个历史看,在这如此大乱时期出来的英雄人才,除了极少数有其很强的生命力之外,大部分是昙花一现,不可能达到“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境界。能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忽闪一下,冒一点火光火花,就很不容易了。英雄多是指文韬武略的大政治家,战略家。战 国是诸侯混战,各自为政,相互攻伐,打得赢是大哥,打不赢就逃亡。这个时侯,出现的人才多是军武之人,杀伐之将。如秦国白起, 蒙恬;赵国的老将军廉颇,还有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就是老将军赵奢的儿子, 长平败于白起, 死得也还壮烈,不失为英雄气慨。 在战乱之时,最大的雄才大略者,恐怕还是秦始皇。他虽残暴苛政,又有“焚书、坑儒”之罪。但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看来,他还是坐了中国历史上天下英雄的第一把交椅。能够扫平诸侯,统一中国,能够颁布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法令,没有气吞山河之豪壮,怕是想办也办不到的。在当时而言,阻力很大,较着劲的各诸侯的遗老们还很多,打着如楚、如赵、如韩、如齐的旗号反对秦 始皇的也不少。在阻力面前,他能够排除万端困难,推行秦法,除他本身气势外,还由于他身边的文武人才。早年的商鞅,被后人认为是秦国改革旧制,推行新法的开山祖。后来的白起,打了很多胜仗,但有一罪过就是在长平坑杀了四十万赵国军士,其中包括那个纸上将军赵括。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直到二千多年后今天,能够被人们大书功与过的英雄人才,并且还将争论下去的英雄,早莫过于秦始皇,今当属毛泽东。从大乱走向大治的英雄,其间又有多少? 不论从文从武,从政从商,从军从民方面讲。在英雄的光环上,永远闪烁着中国二字的光芒。

   人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众多事实又往往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秦始皇扫六国,刘邦败项羽;三国时曹操、刘备、孙权都想一统天下,诸葛孔明一年三次出祁山,魂绕中原为图统一大业,虽然死而后已,竟也成为万世遗憾。司马炎篡魏,虽说耍了点小手段,也是天下大势所趋,怨不得司马氏无情无意。就只有那蜀后主阿斗想得开,国破家亡反而唱歌跳舞样样齐全,玩得真是过瘾,难怪被人骂为“乐不思蜀”。他就是思蜀又能怎么样? 就是诸葛孔明当真信了刘备的话,丢下阿斗自立为帝,从实力和地理讲,也不一定能够打败司马氏和东吴。鉴此而论,司马炎统一中国,建立晋朝,稳定社会,也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当然不是《三国演义》的天命难违,而是人民能够安定,总比天天打仗,日日不安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要好吧!

   晋朝是一个离乱的朝代,司马炎能够当上皇上,全靠他祖父司马懿的荫庇,还靠他父亲司马昭的庇护。他只是打了几年仗,但江山不是他打下来的。到他的时侯家底已是很厚了,羽毛渐丰,将曹家的位子夺过来,也是箭在玄上,不得不发。因此,司马后代,以为江山来得太容易,便不以为然,有些头昏脑怅,尽是胡作非为,一百五十多年后,也就寿终正寝了。

   晋之后的南北朝,说来有点掉泪。中国又处于一个失去重心的局面。又是一个“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的轮回。而且这一战乱时期,分裂局面竟长达近二百年,竟比司马晋朝时期还要长些。 我们在读这段历史时,很少出现激动人心的英雄大才,其中包括文化在内。南北朝战乱不休,就是有几个读书人,又怎能安下心来搞 点学问呢。在这个特定的大乱时期,王朝更替如象走马灯一般,来来去去,好不热闹,多则几十年,少则十几年几年的。南朝的宋朝, 好歹撑到五十多年,算是较长的,开国皇帝刘裕做二年皇帝便驾崩了。北朝的北魏最长,又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北方地区近一百五十年多年。象南朝的齐、梁、陈,北朝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就算苦苦撑着,一代不如一代了。在南北朝里,他们大都没有一个统一全国的大志向。打仗为了争地盘,打仗为了夺财宝,甚至为了抢女人。偏安一隅,姑且称王称孤,过几天皇帝瘾就是了。 所以,在这一百六十九年里,人才十分凋零,只是词赋在汉晋风韵基础上有所突破,但与先前的汉、三国、晋兴旺相比,差了好几个层次。并且南北朝的不少皇帝,其实就是昏帝,实属鸡鸣狗盗者多,真正做点正事的少,他们相互攻杀,而百姓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杨坚继承祖业,脱离北周,以封地为国号,广为号召,顺应民心民愿,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在统一南北乱世的大事情上,是建立了非常了不起的功绩的,并真正从强国富民的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减轻税赋,制定新法,巩固边疆。以这些成就而言,杨坚先生还是历史上少数几个伟人雄 才。虽然说隋统一中国只有37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时间还要长点。秦始皇当政37年,而统一中国后仅17年便亡了。尽管如此,他们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却不能低估。如果将秦始皇与杨坚作比,将秦二世胡亥与隋炀帝杨广相比,他们又有惊人的相似。但他们却相距八百多年。却因相同的横征暴烈,不断激起人民的起义反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十七年,杨坚将南北朝统一后37年后两个强大的帝国就烟消云散,但同时,在他们之后,却又出现了另一个共同的现象:秦之后的两汉一统江山达四百多年。隋过后的唐, 一统中国近三百年;如果加上后来的五代十国的那些个短命王朝中如李存勖自喻为李唐传人所建立的“前唐”、“后唐”之类的,就已经超过了三百多年。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中国有一句话说“从大乱走向大治”,这话有没有道理呢?从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现象看,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凡经历了太多苦难的民众,都非常希望有一 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基础。历史往往不承认假设。但我们可能设想一下,如果在反秦斗争中不是刘帮取胜,而是项羽称王,或真正又建立个什早就消亡的“楚国”,开始的强大是可能的,但能传多久 呢?会不会又一个秦二世!杨坚建立隋朝,将四分五裂达一百七十年的南北朝局面扭转过来,将众多的小部落,小王朝统一起来,这本身的意义就不同一般。

   历史往往这么怪,很多英雄悲剧,王朝悲剧,都表现这样一个问题:在开始创业时,需要用强有力的手段,以所谓的书生气,文 人气来革命,往往又成就不了大事业。难怪传下一句“秀才造反,十年不行”。在战乱之时,各自为政,诸强并立的时侯,不用一点霸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创业成功之后,人们从战火迷漫中喘息过来,就需要修养生息,广施教育了。就需要以仁以爱以法治天下。也就是说的创业用武,治世需文。而秦与隋,秦始皇与杨坚,虽为天下英雄,但在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恰恰是背离了治国用文的道理。几千年中国历史的论史与论人,往往陷于一种误区,哪个朝代 时间越长的,人们似乎认为问题就少,那么反之,象秦,象隋,时 间都很短,人们往往又把一些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抹去了,很多政策的实效还没显现出来。所以,秦始皇与杨坚的英雄之气,虽然宏 大,历史地位也不低,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人们的情感里,确总也培养不出感情来。这同历代宣传有关,而更重要的则是他们的两位“龙子”,实在是两个混蛋皇帝了。

   乱世出英雄,盛世出才子,似为数千年不变的规律, 古今中 外概莫能外。春秋战国大乱三四百年,终于乱出个秦始皇。可惜好景不长,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如果没有秦国变法,没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在当时的纵横攻伐下,很难有人做到中国一统的。晋之后的十六国、南北朝,诸国林立,比之战国之乱有过而无不及,但人才却是出奇地少。杨坚乘乱而出,从北周内部分化瓦解,渐成势力,一举而扫天下,统一中国。三十七年后,李渊父子起兵响应,配合瓦缸军起义反隋,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大雄之才的人 就是李世民。李世民文武全才,手下的军士也是军中娇子,为大唐第一号人物。所以李氏天下能维持近三百年,全仗李世民的功劳。 但唐之后又来一个天下大乱:五代十国。听这个名字,就可想象在那只有五十三年的时间里,五个朝代、十个国家怎么也不好划分。于是他们有的多则十来年,短则几年,或者一年半载的也可能有过。 虽然只有五十多年,但大乱的水平确是世所未闻,皇帝多怪事也多。似乎又重演一次战国之乱,再来一次南北分裂。这个时代,比之南 北朝的人才来,更是少得可怜。他们夺一块地盘后,就想称孤道寡的,但由于文人太少,或有的读书人根本不想趟这浑水,所以连一个象样的朝代名也弄不出来,不得已就在复古返旧里转圈子,什么“唐”,“周”,“汉”等早已作古的又“死而复生”,以为自己才是正宗的,别人都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五十三年的征战英雄不少,但能够让后人记住的却不多。因为他们大多是同南北朝时的那些皇帝大臣一样,只要自己能够抢一块地盘,便可以称王称帝,不想去一统天下,就是想也是办不到的。如果不是因为这是一段绕不过去 的历史的话,这个五代,那个十国的诸多皇帝的名字也会无人知晓的。而作为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坐过三五个月,三年二载的皇位龙椅的婴儿幼童,于是便有了年号,有了避讳。在后代读书人的笔下,就花样百出了。天上地下,神吹一通。什么神妖鬼怪,天象异呈之类,便书之不绝。但这个时期确实没有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奇才 豪杰之人。

   英雄二字,几乎与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绝缘,或者有,同历史长河中的其他英雄比起来,就有些气短。后周政权,只有十年,那个周世宗皇帝还是想干一番事业,还算是比较有作为的,后周皇帝的用人也还可信,不然赵匡胤为何如此得到信任呢。宋朝三百多年,全仗赵匡胤搞了那次突然袭击:陈桥兵变。兵变后又觉得对不起后周皇帝的栽培之恩,便痛哭流涕的几天不敢做皇帝,硬是被手下人推推攘攘地拉上龙庭,改后周为宋,史曰大宋。自己才心安理得地坐了下去。之后又一番东征西讨,终于消灭了其他带“后”字的小政权,又一次完成了中国统一的千秋功业。赵性皇帝也还备文武之才,全国安定之后,他们在治理上也采取了不同秦,不同于隋的政策。用赵晋的话说,只用了半部《论语》就治理了天下。大宋三百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朝代,因为其间又划为北宋、南宋之分。同时与宋能够并存的还有北方的辽国,后来的金国,还有一个 存在近二百年的西夏国。

   宋的南北之分,既是人为,又有其必然。同历史存在过的西周东周,东汉西汉,东晋西晋差不多,不过,这一次三百年的恩怨情仇,始终是围绕着统一与和平共处进行的。大宋的意义也表现在这里。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统一中国历史上,他的功劳同秦始皇,同司马炎,同杨坚,同李世民可以一同进排行榜。 在外部力量下,搞了个北宋南宋,并且同辽,同金的争战从一开始 就没有停止过。直到后来的蒙古英雄成吉思汗的子孙消灭南宋的最后政权,同时也消灭了金国,将统一中国的真正意义显现出来的时侯,世人为之惊叹,世界为之则目。两宋三百年,争战从没中断,但还是有稍许稳定。至少,在宋朝的内部而言,始终还是统一的,没有出现其他割据的诸侯国。不论是和是战,都在皇帝的圣意下做出。赵宋三百年,出现无数的文才学士,这些放下不谈。宋朝英雄血泪,胆识才情。北宋抗辽,南宋抗金。北宋的抗辽将领杨继业,佘太君百岁出征,穆桂英挂帅。文天祥,岳飞、韩世忠等一大批英雄豪杰。这些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英雄了。

   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自有国家这个概念以来,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可以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以武功治天下的,以强力横扫的王朝时间都不长。而以文德为本,以瀛弱为状态的反而还能够长达上百年或数百年。以武功以霸道称雄的,比较有名的就是秦,就是隋,但时间都不长。而从宋、辽、金相互争伐数百年的夹逢中脱颖而出的蒙古族不仅灭了辽,也灭了金,还灭了宋,灭了西夏,灭了其他边缘地带的小部落小王朝。不但如此,他们还一发不可收兵,一直打到欧洲去,建立了大片属地,派出了相当于英属地的“总督”之类的行政长官。莫斯科公国也附首称臣。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比之秦,比之汉,比之晋,比之隋,比之唐,比之宋又是一个新的概念。欧洲凯撤大帝,亚历山大,拿破仑就其气魄而言,岂可比肩。可以说“中国”一词从这里达到数千年的又一高峰。这个以武功强力为手段的帝国,与胡亥、与杨广不同,忽必烈自建元后维持这个帝国近一百年,加上成吉思汗早先建于北方的政权,多达一百六十多年。元朝一百年,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的 疆域。为后来的明清直至今天,奠定了七百年坚实的国家基础。

   从中国的整体概念出发,我们就会发现,秦朝的统一,从思想上根植了中国二字所赋予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其间几次大的割据仅占二千二百多年中的二百多年,仅为中国统一时间的十一分之一。元以前的地域概念,有很多的藩属,封地之类,而元统一中国后,则从根本上取消了过去的那种属地藩镇现象,代之的是在中央集权下,一律以省为建制的统一方式,从此中国二字在地域上又不同于汉,不同于隋,不同于唐,不同于宋。其管辖区域,其领土之 广,其职能之盛,盛于汉唐,远过明清。也远远地超出了今天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这个概念。忽必烈一代雄才,不亚于秦始皇的功 绩。金庸先生的好几部十分畅销的武侠小说,都取材于宋、辽、金及元朝中国大一统的故事。如那部《射雕英雄传》,成吉思汗就是一个天下英雄,后来的《神雕侠侣》等重大题材,皆取于此。

   从元末到明清历时六百多年,国家处于混乱的时间不是很长,基本上是一茬接着一茬,你方唱罢我登场,再没有形成象南北朝, 象五代十国那样的分割局面了。但有四位英雄大才不能不提。一个 是推翻元朝的朱元璋;一个是统一台湾的康熙,一个是推翻明朝的李自成;另一个是虽没有能推翻清朝,但已是动摇根基的洪秀全。朱元璋是个平民皇帝,讨过饭,还做过几天和尚,用有些人的话说,出身低贱,被称为流氓皇帝,并被指摘尚多。在1999年《随笔》第六期上读到李国文先生关于朱元璋的剥皮酷刑。这些批判是对的。但就历史的功与过而言,明朝近三百年,同高贵出身的汉,唐,宋差不多,同晚于他的清也差不多。一个流氓皇帝打下的江山, 一传三百年,说明什么问题,难道仅仅是人民不愿起来反对他这么 简单吗?当然不是。肯定有其深刻的背景的,也决不是我们用今天 眼光和新词能够解释的,当然也无须解释的。有的人是取其我用,不及其他。这样的论史与论人,还是有其局限性的。我们往往评价一个王朝,评价一段历史的时侯,都需要从社会稳定,生产力水平,科技文化的发成为起码标准。如果这个社会多达三百多年的稳定局 面,我以为还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事情。

   朱元璋算不算天下英雄,也可以因人因事而论。如对李自成,对洪秀全的评价,不论正面反面,今天不少文章,多是放了一阵马后炮。以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乱世”出的“英雄”。李自成建立大 顺朝,仅三十来天,管瞎范围也不大,后来被吴三桂挟清兵入关, 逃西而去,坚持余年。但他始终不投降,。洪秀全的金田起义,离今天才一百三十多年,这段史实还是清楚的。太平天国不但反清,而且反抗外国入侵。南京被围,众叛亲离,最后元气大伤,在天朝 的龙椅上驾崩。李自成是农民,洪秀全算是有点文化,有些知识的人。以信仰上帝,拜天地会为号召,金田揭竿而起,响应者数十万,前后达十四五年。清朝本身脆弱,经此一震,已是摇摇欲坠。当今文化界,史学界有一个现象,似乎对于“人民性”,“群众性”, “大众化”极为敏感,以为一提“人民性”,就必定走向又一次“ 文革十年”了。一提“大众化”,便是“横扫一切”。有人以为,李自成洪秀全他们没有成功,算是好的,似乎保持了“革命”的晚节。不然又是一个封建王朝,只是多了一个皇帝而已,又多了一代史。他们建立的政权体制上暴露出来的思想意识同明清的政治差不多。如其这般相同,又何必大动干戈,使社会不稳,民众受苦呢?还不如让人们安宁生活,不争不抢,不战不斗,各得其所,好不快 哉。象这样的和平景象当然好啦,而且好得很。姚雪垠老先生集一生事业于《李自成》的创作之中,我想其用心之专,用情之诚,恐 怕还是想以一个英雄大才的形象写的罢。我在七七年读过了第一卷,后来第二,第三卷也出来了,现在第四第五也出齐了。姚雪垠先生虽然故去了,但他为其我们留下了明清之际的功过是非的第一手材 料。怕是今天的很多文化学者难以承受的。当然也有为其所谓的盛世皇帝树碑立传的。

   康熙一生,征战颇多,有诗有章,有文有武。在位61年,威震四方。如二月河先生的<<康熙大传>>英雄气慨,声势浩大, 居世 不凡。在新疆抗击俄军,平定叛乱。最高明的一着是以智谋,以武功统一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愧为民族英雄。但同时他又是明朝的忠贞遗民,经营台湾几十年,还打着早已不存在的明王朝旗帜 以示忠臣。康熙八岁做皇帝时,大陆各省已基本完成统一,只有台湾还打着明王朝的旗号。郑成功始终以为自己是明朝朱家的臣子,拒绝了多次清庭的和平统一号召。郑成功病死台湾后,由他儿子继承权利,继续同康熙作对。到康熙亲政之年,台湾已由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接管,势力已弱。统一台湾就成了康熙的头等大事了。但也有些胆小怕事的人,目光短浅的人说出些十分混帐的话。如有人说:台湾那么小,大清这么大,干脆不要台湾算了;也有人说,台 湾不好打,干脆维持下去算了;还有人说,打一次仗,又要劳命伤财,万一打不嬴或打输了,皇上的面子往哪儿放。但更多的则是正义之声,顺应民心民意,台湾从很早以来,就是中国大家庭之一员,台湾不统一,中国二字就不是完整的。纵观数千年历史,哪有分裂的局面长久的?康熙深知统一台湾的重要,并以文治武功统一台湾,以完成中国一统的事业为己任。

   1683年,康熙决心已下,派兵渡海征讨,受到台湾民众的欢迎和支持。同年7月15日,郑克爽取消朱明旗号,统归大清。 当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捷报飞达宫中,传到康熙的耳朵里的时侯, 我想,这位二十多岁的皇帝会不会来一个蹦高跳远翻跟头。我们从他当时所作的庆典诗中确实看到他的狂喜之情。诗中道:“万里扶 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今从九壤同”。今天我们读来这首庆典诗,不仅领略到了康熙的胆识与胸襟,而且还看到了一种从未想到的人之亲情。久念苍生困,从今九壤同。难道不是康熙统一台湾的最大的心愿吗!从这里,又一次体现了中国二字在九壤人民心中的地位。假如当时康熙听了那些胸无 大志的放弃台湾的话,又将会把中国搞成个什么样子。

   在中国统一的大事上,洒满了英雄泪,流淌着壮士血。一代一代,为之奋斗,为之搏击。毛泽东是诗人,但他首先是当代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人民的英雄。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的业迹,已经属于过去了,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蒋介石大势已去,但还想保住半壁江山,企图再南北重演,妄想划江而治。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心潮澎湃,向人民发出新的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但蒋介石逃到了台湾,搞起又一个分裂局 面。而今,台湾与中国大陆分离又已经五十多年了。在统一还是分裂的原则问题上,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毛泽东以他的一代天骄的气势建立了一个强大人民共和国,邓小平以他的胆略才智为香港、澳门、台湾制定了“一国两制”大政方针。当我们看到江泽民以庄严豪迈地先后站在香港、澳门回归的交接大 典上,向全体中国人,向全世界宣布香港、澳门已经回到祖国怀抱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跳跃,为之欢呼,为之喜庆。人们不能不想到祖国的台湾,不能不想到蒋介石、蒋经国之后的李登辉搞台独分裂行径。国家统一,也必将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江泽民的肩上,也落在了今日全体中国人的肩上。这将使江泽民永留青史,也将使人民免除分离之苦。如果再拖下去,将会后患无穷。

   李自成、洪秀全算不算英雄呢?他俩都没有完全成功,若果有人以“成败论英雄”,他俩就被淘汰出局。但在他们的十多年的起 义中,从来没有想过要分江而治,或划江而据的意思。他们的中心目的,是要夺取明、清的全部政权,不想搞那个小朝庭。有人说他们不是已经建了小朝庭吗,或者已经象洪秀全称为天王了吗。不错, 但他为什么又接连派出重兵杨秀清、李秀成、石达开等人南北进击呢?如果按南北朝的那些巴掌大的皇帝的思维,维持割据,多坐几天龙位,岂不更好更妙。李自成是真正推翻了明朝的。如果他在陕北中原一带闹起分裂来,占山为王,他又何必非要打到北京,在他那个小皇宫里,不是也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呀!之所以我将他们两人以天下英雄论,并且同诸多统一中国的天下英雄同辈,其意义也在这里。从志向,从胆略,从才能,他们都是一代雄才。从这个意义上看清亡之后的民国,看我们今天,看我们在二十世纪末期,用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已经顺利收回香港、澳门,看今日李登辉 其人大搞分裂活动,企图割裂中国,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将会想一想,在历史上闹分裂的不论是大才还是小才,最终只能成为 中华民族的败类,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

   由孔子的”才难“二字,推演及义到历史上的沧桑巨变, 雄才大略。从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到天下大乱走向大治的漫漫长路。今日中国,似乎是真到了“以酒论英雄”的时代。勇武之人多被冷眼相待,而文才圣人则与酒字攀亲,弃文经商,生意红火。什么“孔府家酒”,什么“孟府家酒”,就连当时穷得吃不上饭,病了无钱买药的曹雪芹老先生,只因用十年写了部《红楼梦》,还 是在死后许多年才被追认为作家的穷书生,也时来运转,卖起了“ 曹雪芹家酒”,而今眼目下,就等司马迁、司马光家族的什么酒出 土问世了。这真是:

   “才难”古今殊,“煮酒论英雄”;

   阿瞒今何在? 自夸脸红否?

   当今“才子”多,说要出大儒;

   不论天下事,只问酒热否!

   始皇太暴政,不足论英雄,

   曹操多奸诈,刘备少武功;

   隋杨时间短,太宗又自负;

   赵家读“论语”,还剩半部书;

   元朝虽广阔,射雕非雄主;

   朱明根地浅,只会剥皮术;

   满清入关来,科举考八股;

   闯王 落马去,“太平”乱“中国”;

   孙文少马列,革命半途中;

   如此论“英雄”,统统不在乎。

   唯有自己高,只恨才志疏。

   要问当今谁风流?

   一瓶茅台,八两杜康;

   山呼:海量,海量!威风,威风!

标签: 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