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板先秦时便已出现,天子也使用,后来成为臣子之物,清朝则被废弃

爱百科 58 0

古代朝臣在上朝的时候手中都拿着一块板子。实际上这个板子很不简单,其名字为朝笏,也可以叫做笏板或者手板,即手中拿着的板子,这个板子的材质有很多种,有玉的、象牙的、竹片的等,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的朝笏不同,朝笏上面的饰物也不一样,这就和某些朝代衣服的颜色一样,是身份的象征。

而朝笏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礼记·玉藻》中对朝笏的记载比较详细:“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

也就是说,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朝笏的使用制度,其材质更是各不相同,天子的朝笏用玉制成,诸侯的朝笏用象牙制成,而大夫和士的朝笏则并非纯质,而是混质。所以,单从他们使用的朝笏就可以辨别其身份。

当然,朝笏的大小、长度、样式也都是确定的,而它的作用也是很简单的,即记事本的作用,臣子如果要在皇帝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出自己的建议等时,就将要点写在朝笏上,这样不至于在陈述的时候忘词卡壳。而当皇帝下达某个指令或者说出某些观点的时候,臣子就要将这些内容记载在朝笏上。

而且先秦时期,天子也是要用朝笏的,其使用场所除去正常的上朝外,还有参加射礼、进太庙参加祭礼等重大场合,都要带着朝笏,臣子在带着朝笏上朝的时候,要洗干净手,然后再带着朝笏进殿,面见天子。

笏板

当然,秦汉以来,朝笏的使用逐渐有了一些变化,天子一般不再使用朝笏,因此朝笏成为臣子的专用物,而且其作用也增加不少。在最开始,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因此人们在记事的时候多使用结绳记事,后来又有竹简等,而纸张则是汉朝时期才出现。

纸张出现之后,朝笏的记事功能就减弱了一些,但是它的作用依旧是很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延伸出另一种功能,即避讳。皇帝是这个天下的主宰,掌握生杀大权,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子民,而这些子民是不能够直接与皇帝对视的。

在皇帝看来,臣子直接与其对视,这是在挑战他的权威,是万万使不得的,但是臣子又不能总是低着头或者面朝别的地方,那就是对皇帝的话不在意,所以这个朝笏就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即在面朝向皇帝的时候,臣子正好借由朝笏与皇帝形不成对视的局面。

所以,在宋朝的早朝上,朝笏就是一景,而且官员的品级决定了要带什么样的朝笏,比如四品以上的官员一般带的是牙笏,也叫做象笏,其材质是象牙。唐朝时期,六品以下的官员执木笏,木笏和象笏不仅材质不同,样式也不同,《新唐书·车服志》:“象笏,上圆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

朝笏在明朝时期还有使用,但到了清朝时期则逐渐被废弃,朝笏逐渐不再被使用,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朝笏也已经成为一种过去时。

十笏园

说到朝笏,潍坊市潍城区有一个十笏园,是潍坊的一个园林景点,有“鲁东明珠”之称,当然与那些著名的园林没法比,十笏园这个园林是一个袖珍园林。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十笏园是混杂了南方和北方的建筑特色,所建成的一座独具特色的园林。

它最开始的主人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但是还不叫十笏园,也没有园林建筑,后来几经易主,到了光绪年间,丁善宝重金买来,打造了十笏园,而之所以被叫作十笏园,就是因为其占地面积比较小,用夸张的说法就是,有十个朝笏那么大,所以就有了十笏园这个名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