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瓦剌人冲进明朝军营,看见此生难忘的滑稽一幕:大明士兵不仅不抵抗,还纷纷脱掉衣服,26岁明英宗朱祁镇则跳下马,向南席地而坐,闭目养神……
这是土木堡之战中真实发生的一幕。
当时,朱祁镇率领50万大军出征瓦剌,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
大家反对的理由有2点:
第一,朱祁镇的马术不行,需要别人牵着才行,也没什么指挥作战的能力;
第二,瓦剌只来了2万人,骚扰边境,抢点东西,并没有打算大举进攻明朝都城。
所谓,杀鸡焉用宰牛刀。
事情还没有到要皇帝御驾亲征的地步。
但是,年轻的朱祁镇,一心想要证明自己,不想输给父亲朱瞻基,便一意孤行。
短短两三天,他就召集京城周边50万大军,没做任何准备,直接率军出击。
(《明史纪事本末》记:“遂偕王振并官军五十余万人,至龙虎台驻营”;《罪惟录》记:“官军兼从五十余万人,八月出居庸争大同”。)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这50万大军中,起码有一半是私兵,没什么战斗力。因此,也有人认为,朱祁镇带的正规部队,满打满算只有25万。
当然,不管是50万还是25万,打瓦剌2万人都是绰绰有余的。
没有人认为朱祁镇会输。
甚至连瓦剌首领也先,也不认为自己能赢。
但事情就是这么滑稽,朱祁镇不仅输了,还被对方活捉了。
这件事主要原因是,朱祁镇偏信太监王振的指挥,而王振半点都不懂军事战略。
当年,朱祁镇想要御驾亲征,满朝文武反对,只有太监王振力挺。因此,整个行军路上,朱祁镇谁的话都不听,就听太监王振的。
王振说走哪条路,他就走哪条路,王振说休息,那就休息。
但问题是,王振完全不懂军事,而朱祁镇出征太召集,压根没给辎重部队准备的时间。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朱祁镇匆忙出征,本就落了下风,而王振又是个乱指挥的主。
当大军抵达大同时,连续暴雨,当地尸横遍野。看到这样的景象,朱祁镇打算撤退。王振却说:“几十万大军,没打仗就撤回去,太丢脸了……”
朱祁镇觉得有道理,就放弃了撤军。此时,王振提出,绕道蔚州。
蔚州是王振的老家,皇帝陪着他前往家乡,可比衣锦还乡还要风光。这是他的私心。
但大军快到蔚州时,王振突然反悔了。
他担心大军过境踩坏了他的庄稼,硬是劝说朱祁镇原路返回。
就这么胡闹,朱祁镇居然也没砍了他,还乖乖带着大军原路返回。
只是,这一来二去,辎重跟丢了。
粮草是大事,朱祁镇再不乐意,也只能率军在原地等候。
但他又闲不住,便趁着大军休息时,带着少量轻骑悄然离开,打算来个御驾出游。
但他没想到,瓦剌首领也先听闻50万大军来袭,打算玩智取这一套,占点便宜就回老家。
他撞上了朱祁镇的队伍,不过,他完全没想到,这一支小部队里,居然藏着明朝皇帝。
朱祁镇等人被围困在土木堡,断水断粮,好几天后,胜利在望的也先,突然跑出来说:“我们和解吧。”
然后,他就率军撤退了。正常人看到这种状况,肯定能猜到,瓦剌肯定不安好心。
事出反常必有妖嘛!
但朱祁镇和王振高兴坏了,他们真以为瓦剌要投降,便带着人退了出来,结果刚退到河边,就看到瓦剌大军直接挥师过来。
他们一边冲,还一边喊:“脱掉盔甲,丢掉武器,就不杀。”
此前,这些人可能被王振折腾得够呛,后来又断水断粮好几天,此时已经失去了斗志。
听到这话,他们连忙脱盔甲、丢武器。但瓦剌压根不打算履行承诺,而是直接对着他们砍了过去。
(《天顺日录》: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瓦剌部队杀回来时,朱祁镇身边还有300锦衣卫,他们誓死保护君主,坚决不退。
(《黄金史纲》:“三百余名明军固守阵地,英勇顽强,宁死不退。“)
然而,打到后来,朱祁镇却绝望了。
他放弃了突围,从马上跳了下来,独自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着被抓。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而这,就是开头那滑稽的一幕。
朱祁镇被抓后,瓦剌士兵见他衣着不凡,便带他去见自己的首领。直到此时,也先才知道,自己居然活捉了明朝的皇帝。
他心里百感交集,又开心,又发愁。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朱祁镇,杀了吧,怕大明报复,放了吧,也太可惜了。
最后,他的弟弟说了四个字:“奇货可居。”
也先这才反应过来,这是个行走的金窝窝。
此后,也先好吃好喝招待朱祁镇,然后和大明谈判要金银珠宝。在瓦剌,也先还差点把妹妹嫁给朱祁镇,让他当个上门女婿。君王被活捉,一般没好下场。但朱祁镇在瓦剌的生活却非常潇洒,还有婢女伺候,主要原因是明朝军事实力太强大,闹狠了,直接挥师北上,是真的能踏平瓦剌。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弱国无外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