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洋行”的历史

爱百科 92 0

自唐朝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业港口,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必不可少的港口。在不同的对海上贸易时期,广州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到了清代,广州是十三行又是我们对外贸易的特殊组织,成为了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清政府利用广州的行商来管理外贸,使得广州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客观上造就了广州成为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窗户。

在1684年之后,清政府开发了海洋贸易,但对于海外商人有种种怀疑。海外商人只能投居洋行商人的行栈来解决食宿问题。于是,广州的洋行商人纷纷在广州城西的珠江边被称为“十三行”的地方建房组屋,供外国商人居停贸易。“十三行”是作为广州具有经营进出口贸易特权的机构统称,并不反映确切的“洋行”数目。“十三行”一带开展对外贸易最多,于是人民把“十三行”地名与“洋行”混在一起,称之为“十三洋行”。“十三洋行”的兴起,无疑是清政府希望通过海上贸易增加国家税收,又能够有效管控的一种制度设置。

一方面限制中国人出洋贸易和居住,严格规定出洋船只的大小、型制和转载货物的品种、数量、水手客商人数及往返期限。另一方面,限制来华外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出口货物的种类,对外国商人在中国的行动起居制定规则。外国人进口贸易由行商承销,外商购买内地货物出口,办由其代购。由于又舍不得完全放弃海上贸易所得的利益,所以就出现了这个半官方的民间组织“十三洋行”。

明末清初已经有法国传教士来到了中国,1699年,开放海上贸易后,第一艘法国商朝“安绯得里底号”初航到达广州,开始了对中国贸易。为了欢迎法国商船及路易十四的使者,粤海关对法船应纳的关税予以豁免,以示有待,并允许法人余广州设立商馆。英国在康熙准许四口通商之后,英国商人开始在厦门进行贸易。在1715年在厦门发生了英船“安尼号”与中国水师发生武装冲突事件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下令所有到达中国的船只能转入广东口岸贸易。1716年,英国商人根据东印度公司指令,在广州十三行正式开设商馆,作为对华活动的基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广州十三行的中英贸易一直占据主要的地位。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女特意派特使马戛尔尼乘坐“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前往中国,以补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名,就扩大对华贸易及谋取在华利益开展谈判。

美国在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中国皇后号”也到达了中国,标志着中美直接贸易的开始,标志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亦扩张到全球各地,实现了中国沿海与世界的海上贸易的大循环。

广州十三洋行促进了国家税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三行”也成为对外文化关系的窗口,是清政府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美国人碑治文在十三行开办了《中国丛报》月刊,它是向外国人提供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等方面的综合性刊物,受到了诸多读者的欢迎。

“十三行”当时交易的商品还有被称为是外销画的艺术品。是中国花式采用西方绘画技术、西方的绘画材料绘制而专供输出国外市场的绘画,这种外销画的品种有油画、玻璃画、等等,为我们研究18—19世纪的历史风貌提供了一笔宝贵财富。

“十三行”在存在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为清王朝提供了一大笔灌水收入。从一口通商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广州对外贸易以取得得天独厚的地位,处于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

“十三洋行”的出现既带有官方性质,又有市场化的性质。发展到后期,两种性质的弊端都暴露了出来,到了发展后期,外商开始通过鸦片贸易来弥补损失。鸦片的泛滥,导致白银外流、民不聊生,清政府开始禁止鸦片,凡外船有运鸦片者,人货罚没。道光十九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始了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舰队到了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战败后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将在广州实现100多年的行商制定废除了。从此,广州十三行独揽外国贸易的制度宣告结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