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爱百科 145 0

一、引言

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通常情况下,一定有其必然的逻辑关系。

要想弄明白郑和之后明朝再没有“下西洋”,反而下达“禁海”命令,首先要弄明白永乐年间为什么“下西洋”。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二、过程分析

1、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作为明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呢?

分析重大事情,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是事件发生需具备哪些前提条件?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有以下三点:①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元年到四年,也就是1399-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后攻下国都应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不知所踪。永乐元年,也就是1403年,朱棣登基,不管朱棣怎么说,他这个皇帝是抢的朱允炆的,朱允炆一天找不到,他这个皇座坐的就一天也不踏实。有传言称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

针对这种说法,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我认为,寻找建文帝只能说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顺手而为的事,绝不是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②宣扬大明国威,建立朝贡体系

威服四海,万国朝邦,是中国历史的老传统。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举动。

汉朝时,多次派人出使西域,最终将西域诸国纳入中国的朝贡体系,成就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

唐朝时,大唐国威扬名海外,众多番邦来中国朝拜,多国景仰华夏文明,派遣唐使来朝。

我们一向都很自负,天朝上国,物产丰盛,以德服人,万国景仰。永乐年间,经过朱元璋同志三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华夏大地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永乐大帝抱负远大,太平盛世,总想干点什么。恢复汉唐时期的朝贡体系,甚至超过汉唐,将更多的国家纳入天朝体系成为他的目标。在陆上,汉唐已将西域探明,此时,向未知的海上进发,成为永乐大帝的理想。

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开创属于自己的天朝朝贡体系,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的目的。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③开展对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稳定的国内环境,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江南手工业、工商业的极大发展,沿海一些大都市也发展的十分繁荣。宋、元以来,我国海外贸易就很发达,对外移民也很多。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在此时,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海外贸易就像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永乐年间组织国家级的商贸船队,将巨额的利润掌握在了国家手中。--“又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矣裕。”

正是由于丰厚的利润支撑,永乐年间,郑和六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各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促进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郑和下西洋“的必要条件下西洋能够成功,光有动力是不行的,还需具备几项重要资源:

①出色的领导者-郑和

郑和,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原名马三保,祖籍云南,回族,自小对航海有浓厚兴趣。11岁开始随明军南征北战,后遇到朱棣,成为贴身侍卫,进而成为其亲信,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并立下大功。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当时,这已是内官的最高官职,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便以”郑和“之名光耀历史。

皇帝亲信、久经战场考验的军事指挥才能、丰富的航海知识、坚毅顽强性格、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使郑和成为下西洋的不二人选。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②高超的造船及航海技术

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郑和乘坐的宝船“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即最大的船长超过140米,有四层楼高,船上装有火炮和火枪,是当时名符其实的”航空母舰“。这们规模的舰队对海盗也是一种极大的威慑力量,永乐年间,从没听说过什么海盗猖獗。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明朝时航海技术也领先全球,根据《郑和航海图》记载,”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白天用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旗语。夜晚则用灯笼及铜锣、喇叭和螺号用于通讯联系。这些技术及人才,保障了“下西洋”活动能够成功进行。

③雄才大略的君主-朱棣

雄才大略的朱棣支持是郑和下西洋的关键,朱棣一死,下西洋便戛然而止,可见君王在“下西洋”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④雄厚的国力

无论是宝船的建设,还是船上几万人的给养,没钱什么事也干不成,如果没有永乐时期雄厚的国力支撑,组成庞大舰队下西洋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

2、明朝后期为什么实施“海禁”

了解了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够成功,有助于我们分析郑和之后明朝为什么停止大规模的远洋活动,甚至实施“海禁”

“下西洋”的目的方面①经过二十余年的统治,朱棣的皇权已相当稳固,建文帝已不可能对朱棣产生任何威胁;

②经过七次远航,海上众国的朝贡体系已建立,无需多次联络;

③组建国家级商队开展对外贸易,虽然获得了超额利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是也极大影响了沿海区域私人船队的利益。

当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文官集团已逐步掌握了国家的大部分权力,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属于商业资产家庭出身。特别是部分代表着沿海地区私人商船的言官,对“下西洋”活动大肆攻击,丑化“下西洋”活动,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后期的明朝皇帝处在文官集团包围中,在日积月累、经年不断的虚假言论轰炸之下,就真相信下西洋劳民伤财,有害无益。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而真实情况是,“下西洋”终止后,私人海外贸易活动急剧增加,而且因为明政府所谓的“海禁法令”,国家根本不征税。原先归国家所有的巨额贸易利润完全流入私人腰包当中。

《海澄县志》记载:“正德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他国,以与夷市。久之,诱寇内讧,有司法绳不能止。”

这种情况下,大量海盗产生几乎是必然,他们抢劫杀人无所不为,并且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组织武装。

而海盗的猖獗,也让文官集团利用,反过来继续推行”禁海令“,但命令却根本得不到落实。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下西洋“的必要条件方面①郑和之后虽无郑和,但是要找出既有航海经验,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估计不难。

②航海技术不会荒废,但是造船的技术,尤其是造大船的技术如果长时间不用,则可能会失传,即使现在,好像也无法完全复制郑和当年乘坐的宝船。

③雄才大略的君王方面,虽然朱棣之后的仁宗、宣宗都属明主,但与朱棣相比要逊色许多,他们大多已经没有了先辈的远大志向,虽然偶有君王提起“下西洋”,但是被下边大臣一反对,也就不再提了。

④国力方面,”仁宣之治“时期,国力尚可,但是“明英宗”时期,经过”土木堡之变“,大明国力受损,国土不断收缩,对一些海上的朝贡国家也不再那么强势,自然更不会提被文官集团百般丑化的”下西洋“活动了。

三、总结

郑和之后,明王朝再无”下西洋“活动,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关键是皇帝没有了争雄的决心。

实施”海禁“命令,更是文官集团绑架皇权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与国家争夺海外贸易的巨额红利。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标签: 郑和下西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