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亡于万历”,真相是如此吗?

爱百科 128 0

说“明亡于万历的”,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赵翼,这个说法最初来自赵翼《廿二史劄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实亡于万历”。

赵翼这样说,主要集中于批评万历的矿税政策。

并非说征税本身有什么问题,其实矿本自有税,万历只是把原本由朝廷正常体系征收、用度的矿税改由皇室自己经营,所得全部入内库,且为了监督这笔“小金库收入”就势必派遣“自己人”——太监去各地做矿监,这不仅让太监的势力更大,与民争利激化社会矛盾,而且让相当大一笔财政收入变为“不确定状况”,此后明朝一再出现军政要务需要钱时户部没钱,皇帝明明有钱却不舍得用或不及时用的状况,直到明亡也一直是如此,而且矿税先例一开,各种旨在攘夺户部税收、充实皇帝小金库的做法便不断应运而生,结果自然让国土广大的明朝“官钱”日就削弱。

“明实亡于万历”,真相是如此吗?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万历本人四十多年不上朝,各部、科大量缺员也不及时补充,但并未造成太严重的行政效率低下,奥妙就在于他居中驭外,借此把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和“自己人”的小班子手中,应该承认,万历本人的能力在明末四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是最强的,他巧妙地挑动并利用大臣党争、外朝和内廷之争、文人和武人之争、内廷太监不同派系之争,实现皇权最大化,避免任何一派坐大,但并非每个皇帝都有这样的能力。等到他一死,这一切就都变成了不可收拾——党争不断、文武不和、东林阉党对掐不已、不同派系的太监也暗地使绊子……泰昌命短,天启和崇祯则走向两个极端,但追根溯源,这些祸根都是万历图自在埋下的。

“明实亡于万历”,真相是如此吗?

他在位期间发动“三大征”本来并无不当,但在前面这两个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再这么搞就不免让国家元气大伤,这种伤是内伤,在他这一朝尚不凸显,到了天启、崇祯就病入膏肓了。

当然,“国本之争”是不能不提的,若非他态度长期暧昧,“三大案”估计不会发生,福王问题也不会直到明亡都不得消停。

最后一个麻烦就是他在位时间实在长了点,如果缩一半,朱常洛或许能当个称职的泥水匠也未可知。

“明实亡于万历”,真相是如此吗?

张居正再不死万历可已经长大了,我前面说了万历个人能力不差,甚至不妨说是明末四帝中最好的,张继续擅权而万历不服不忿的话,明弄不好亡得还会更早些

标签: 国本之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