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爱百科 159 0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之中有一次新军阅兵,无数受阅的新军将士们都高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为袁大帅效力。

其实这段体现的事情,在中国古代军队中,算不得什么事。

因为中国古代的军队,对于武将在军队中树立个人权威,都持很高的容忍态度。

原因也很简单,失去了绝对权威的部队,往往战斗力都不咋滴。

比如北宋时侯,总是刻意防止武将做大,就弄将官轮换制,弄的禁军战斗力及其差劲。

中央百万大军徒有其表,引发了一出靖康之耻。

而靖康之耻时,最能打的反而是武将权威更重的西军、折家军这样的部队。

后来南宋中兴时候的四大名将,所属的军队也都是如,岳家军、韩家军这样强化武将权威的部队。

所以,电视剧中演绎的那种口号,虽然有过分的嫌疑,但实质情况其实跟口号喊得差不多。

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袁世凯小站练兵)

袁世凯确实是将北洋新军往自己私人武装路线上带,而清政府意见也不算太大。至于原委吗?对清政府而言,只要能控制好新军的人事权、并且拿捏好后勤保障体系就行了。

只要这两大权利在手,无论袁世凯如何有个人权威,新军也翻不起天来。

那个时候的袁世凯知晓这事情吗?答案是,当然知道!

因为那个时候的他,虽然看似很受重用,其实也不过小角色而已,不用慈禧太后出马, 一个荣禄就可以整死他。

如何整?简单,断供呗,断了你的后勤补给还有兵饷,你看这军队还听袁世凯的吗。

但是这一切,在后续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因为清政府的一连串操作失误,还有人才匮乏,而变了味道。

变的只有袁世凯一人,可以撑起新军,进而让袁世凯尾大不掉,成了清朝夺命人。

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八国联军构成)

这话说来话长,要从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说起。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西方列强拿着银子,一个个都撤军了,唯有一个国家列外。

那就是致力于黄俄罗斯计划的沙皇俄国!

俄国是个嗜土成命的国度,在西方国家一个个撤军后,他愣是留着17万俄军在东北不走了。

这留下的俄国占领军,让坐镇北京的慈禧太后整日里坐立难安。

东北是大清朝的老家,龙兴之地,居然成了俄国人的地盘,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眼瞅着这样的时局,袁世凯深谙老佛爷的心理,就上来一封奏折,意思大概是说:

清政府之前的精锐部队,在对垒八国联军的战斗中损伤惨重,朝廷中央部队奇缺,连禁军都凑不起了,要使俄国人不守规矩,悍然越过山海关,北京城将不保,因此建议朝廷尽快编练新军,缓解中央的压力。

慈禧太后一看这奏折,再想想前不久的东南互保,难免心寒。

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慈禧太后)

于是从善如流地准许了奏折所言,还委任了袁世凯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言外之意就是在张之洞和李鸿章之后,在扶持起一个能为自己所用,也能控制的汉族大员。

随即,接到任命之后的袁世凯拟定了著名的“北洋营制饷章”,通过中央划拨为主,直隶出资为辅方式,划定了新军的编制和军饷,组建起了北洋新军,就此开始了小站练兵的时代。

小镇练兵之初,袁世凯第一件事就是将他之前统御的七千新军扩编成一万人,弄了一只不满员的新军(满员1.2万)设置的番号则是“常备军左镇”,作为新军的试点部队!

试点没多久,袁世凯又加紧扩编练就了三万新军,随后又在旧有军队中,进行一轮裁汰整合之后,编成了步兵协和马队标各一个,然后以这支军队为基础,编组了“常备军右镇”。

这常备军左右两镇军就是北洋新军最早的成建制部队,主要的战略目的就是拱卫京师。

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北洋新军)

时间到了光绪31年5月(1904年),这两支军队经过整训,正式成军之后。为了强化清政府对于新军的控制力,在慈禧授意之下,这支军队从常备军左右镇,变成了北洋常备军第一、二镇。

短短数年时间,袁世凯练兵效率之高,成果之著让慈禧太后非常高兴,为了给袁世凯鼓劲,也为了让袁世凯安心。

慈禧太后不仅支持袁世凯参与新政改革,还放手任命他继续练兵。

随即,袁世凯从新军具体的编练工作中抽身,委任段祺瑞继续练兵,段祺瑞也不负所望完成了北洋常备军第三镇的编练工作,并自任指挥官。

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北洋之虎段祺瑞)

就此北洋六镇中的三镇出炉了,在三支部队齐备之后,袁世凯开始起心思了。在他举荐授意,段祺瑞执行之下,段祺瑞的北洋第三镇成了第四镇第五镇的种子力量。

编练第四镇的时候,抽调的骨干是第三镇的人,编练第五镇的时候,又抽调第四镇的骨干参与筹备。换言之就是,段祺瑞北洋第三镇,是北洋第四镇,第五镇的孵化器,而其中掌握军政大权的人,大多数都是出生段祺瑞第三镇的部下。

段祺瑞对袁世凯那是忠心耿耿,他手下的人,对段祺瑞也是忠心耿耿。

这不就等于说,北洋军大部分,都成了袁世凯的部下吗?

此时此刻的袁世凯,已然将手伸向了北洋军、

他的做派,慈禧太后一清二楚。

但将人事权还有后勤补给权拿捏稳稳的慈禧太后并不担心袁世凯有异心。

可,八旗贵胄们受不了了啊,眼见最强军队,致力于拱卫京师的军事力量当家人不是自己人。他们当然怒了,于是纷纷去慈禧太后那里告状。在他们一通鼓噪之后,才有了北洋最后一镇,也就是由八旗子弟为主组建的北洋第一镇的出炉。(原第一镇变第二镇)

这第一镇的军事首脑是铁良,军队组成也都是年轻力壮的八旗子弟,他们的番号除了北洋第一镇之外,还有个名称叫:京旗常备军。

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八旗新军)

袁世凯练兵练出来的北洋新军五镇,加八旗子弟组成的第一镇,北洋六镇出炉了。这六镇新军中,仓促成军的第一镇无疑战斗力最弱,练兵最久的第二镇无疑战斗力最强。

这就让八旗贵胄不好想了,因为这新军之中,汉军兵力超过了满族兵力太多。

按照之前的军制惯例,满汉八旗军的兵力比大致都是一比三,也就是10满八旗配30万汉八旗,可今日这兵力比差得太多了。

为了安心,清政府又在1908年的时候,编练两口一支由八旗子弟组成的新军,番号大清:禁卫军。禁卫军统领则是溥仪的七叔,爱新觉罗·载涛。

这只禁卫军的出现,目的就是平衡新军中的满汉部队数量比,也有压制袁世凯的意味在内。

至于原因吗也很简单,那就是清政府意识到袁世凯的势力已成,难以控制了,希望能尽快祛除袁世凯对于军队的影响力。

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八旗子弟难堪重任)

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慈禧点将袁世凯主持练兵那一刻,就意味着慈禧的无奈,这无奈就是,八旗贵胄实在烂泥扶不上墙,没有一个能拿的出手可以练兵的人物。

由此,才有“知兵”的袁世凯上位。

那个时候的慈禧,打的算盘是,先让袁世凯练兵,然后自己派遣八旗子弟留洋学习军事,等他们回来之后,就能接替袁世凯,完成军队指挥权的更迭了。

可惜的是,这如意算盘算漏了两点。

第一:当然是八旗贵胄们大多都是废材,几乎没有合格的军事人才,弄的新军中高级军官一水的汉人,都是袁世凯的亲信。

第二:则是慈禧太后没想到自己安排的后事,让接班的摄者王载沣弄的一团糟。

如果不是摄者王载沣胡作非为,清朝按照慈禧太后的谋划,弄君主立宪,搞虚君制,清朝或许不会那么早灭亡。

但,被权欲迷住眼睛的八旗贵胄们,却一个个容不下任何汉族大臣们。

他们弄的皇族内阁,断了立宪派最后的幻想。

他们弄的新军夺权,虽然让袁世凯下野归乡,却也让新军离心离德。

一场上海金融风暴,断了清政府的财源。

一场辛亥革命,弄的清政府狼狈不堪,所谓的新军完全不听使唤,无人可用的状况下,只能请出袁世凯,挽回败局。

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辛亥革命)

至于以八旗子弟为主建立的新军第一镇和禁卫军,上了战场完全不堪其用。看北洋新军建立的过程,就可看出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掌控,也是一步步从小到大渐进发展的。八国联军侵华前,袁世凯控制的新军仅仅只有七千人,朝廷对他当然可以无惧和无视。

等到八国联军侵华后,因为俄国驻军东北的威胁,还有武卫军被打垮,朝廷无人可用的现实,让袁世凯获得了主政新军的大权。

获得大权之后的他,在慈禧的配合之下,在自己的努力经营之下,通过在新军中多方安插心腹,成了手握实权的实力派。

清政府虽然掌控了新军的后勤和人事权,却因人才缺失,不由自主地失去了军队的控制权。

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袁世凯)

由此可见,清政府最后的失败,归根结底还是八旗子弟太过没用了。

摄者王没用,连手下带兵的人,都挑不出几个。

斗鸡走狗才是他们的特长,让他们领军,那是个伪命题。

袁世凯叫新军效忠自己,清朝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错了两点

标签: 袁世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